传承张仲景薪火 创新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27日 第 T08 版)

  许二平教授带领团队在进行中医药抗抑郁筛选实验。 豫药全产业链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提供

  □本报记者 师喆 本报通讯员 张海燕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窗外大雪纷飞时,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园热络异常。仲景文化展览馆正在加紧修建,互动体验区的悬浮屏幕上,投射出的正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身影。

  河南,医圣张仲景故里,仲景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深入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他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中医药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中医药领域获国家级科技奖励超过50项,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组织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

  如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进一步传承仲景学术、弘扬仲景文化?这成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发展的题中之义。

  薪火相传

  打造中医药文化仲景名片

  东汉末年,时疫肆虐,有一种被称为伤寒的流行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百姓束手无策。

  医者张仲景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他继承前人的医学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不仅救治了大量病人,还创造性地总结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书中提出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张仲景也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如今,1800多年过去,先人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依然浸润着故乡河南的每一寸土地,也影响着后世无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

  “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有一份仲景情结。河南中医药大学是河南省中医药力量的骨干、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医药科研的主阵地,在传承仲景文化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上,我们责无旁贷。”听,这是河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的心声。

  2017年3月,为深入开展张仲景学术研究,打造仲景品牌,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了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并先后获批建设河南省仲景方药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张仲景学术思想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张仲景医药文化”入选《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仲景学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联合国家部门组织设立“张仲景传承与创新专项”,面向全国公开遴选36项优秀课题,全力营造全国性仲景学术研究氛围;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共建马来西亚仲景学院,举办仲景学术论坛,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连续两年中标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项目,获批建设“中国—马来西亚仲景中医药中心”……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仲景名片越擦越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场百年来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中医药再立新功。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等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均是以《伤寒杂病论》中的古代名方为基础研制而成的。

  1800多年前的古代药方,依然能在当代大疫中守护我们的健康,凭的是前人的智慧。

  在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形势下,中医药想要更好发挥独特优势,依然要依托人的力量。

  有人甘当弘扬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人”——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的这句名言,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传承班里不少学生的座右铭。

  2023年的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班选拔,各相关专业学生踊跃报名。经过资格审核、笔试遴选、最终面试等层层筛选,共有120名同学入选2022级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班。这些热爱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将在中医传承人才培养模式下茁壮成长。

  有人争做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传播者”——

  “通香着嘞”“叨叨叨”……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德国留学生无名,因为一口流利的河南话频频在网上火出圈。作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在读研究生的他,针灸、推拿、拔罐,样样不在话下。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连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古老的中医学以其独特价值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大量和无名一样的年轻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他们学着地道的“河南话”,啃着中医的“文言文”,将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写进每一寸光阴里。

  守正创新

  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在当下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在守正创新中医药事业方面,河南中医药大学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成为推进仲景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

  河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北药”的南界、“南药”的北界,因此中药资源呈现生物多样性明显,药材产地正、种类多、质量佳、品质高、产量大的特点,是实打实的中药材生产大省。

  但随着全国中药材产业竞相发展,我省中药材产业的短板弱项也暴露出来,如种业专业化水平低、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龙头带动能力不强、新功能新业态开发滞后等问题。

  为了将河南中医药事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研发至关重要。2023年,围绕建设河南中医药强省、打破豫药全产业链发展中的技术壁垒,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郑州大学药学院、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豫药全产业链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这将是一个体制创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体,为豫药全产业链研究提供新范式。”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许二平介绍,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豫药全产业链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紧扣问题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汇集豫药全产业链的优势资源,联合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等,着重从豫药生态种植、特色炮制加工、质量评价体系、仲景经典名方、大健康产品研发和新学科培育等全产业链角度开展研究,优势互补,打破豫药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壁垒,形成豫药全产业链的创研中心。

  针对目前豫药生态种植关键技术体系不成熟、豫药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缺乏等关键问题,创新协同中心对应设置“豫药溯源与生态化种植研究”“豫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等协同创新方向,分别由专家带领团队展开深入研究。

  熟地黄是河南的道地药材,我省四大怀药之一,过去多是作为口服药进行吞服使用。省内一家药企想要开发咀嚼饮片新剂型,却因为研究实力不足遇到阻力,请求河南中医药大学协助解决。而这正好是豫药协同创新中心“豫药加工炮制工艺与特色饮片研究”团队的工作方向。目前,双方已展开合作攻关。

  中医与中药,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中医的诊疗效果离不开中药的物质基础,而中药的价值则通过中医的服务得以体现。要想将河南中医药事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中医与中药的协同发展,提升中医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许二平团队在中药抗抑郁作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首次发现了芒柄花黄素的抗抑郁作用,这为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同时也为黄芪、甘草、葛根、苦参等中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今年年初,许二平教授更是根据自己多年临床治疗脾胃病和抑郁症的经验,探索脾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成功研发出了“温笑解郁颗粒”,这是河南省中医院首个针对抑郁症的院内制剂,并已取得制剂备案号,为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我相信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能够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河南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河南日报特刊 T08传承张仲景薪火 创新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正当时) 2024-02-27 2 2024年02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