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数字化是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具有工具和内容的统一性、技术和人文的融合性、产业和数据的共生性等特点。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聚焦群众数字需求,构建数字文旅格局,培育数字创意产业,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成为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
发挥数字技术优势,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壁垒和障碍,致使我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数字化技术在业务同步、数据共享、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满足乡村地区散点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畅通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乡村发展根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前提。要深化农村光纤网络、5G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数字接入质量,确保城乡间数字通信标准有效衔接,推动城乡数字化同步发展。二是建立城乡要素流动信息平台,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秉持城乡等值理念,整合城市和乡村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支持和服务。实现对城乡资源供需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村提供城市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为城市提供农村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三是提升数字协同治理服务能力,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通过增强政府内部的协同联动,统一接口标准,促进数据资源在各职能部门间畅通流动,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提升服务效能。
聚焦群众数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大为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与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农村地区还存在数字资源分布零散、供需对接错位等问题。如何缩小城乡数字文化鸿沟,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精准对接群众数字需求是关键。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文明之魂。互联网技术重塑了文化形态,引发文化观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受商业利益驱使,乡村思想文化传播存在追求流量、点击率等倾向,影响着原本脆弱的乡村数字文化发展。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调节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绘就网络文明价值观念的同心圆。另一方面应遵循乡土文化发展内在规律,走符合农村实际、充分体现农村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二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搭建高效服务便民平台。以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建立数字文化服务的延伸点和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设立数字文化展示区、数字阅读室等设施,展示农耕文明新魅力,让群众乐享“智慧”文化新生活。三是以农民群众切实需求为导向,促进文化供需精准匹配。借助数字工具,围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喜好,广泛开展群众需求调研和民意收集,着力形成基于真实数据的治理决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畅通上下衔接的文化服务供需通道,实现群众按需点单,供需有效对接。
构建数字文旅格局,活化乡村历史文化
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数字技术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数字化文旅格局的构建,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发挥数字媒介传播优势,创新乡村文化表达方式。数字媒介以其多样化、互动性强的特点,突破传统展示的局限,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VR/AR、全息成像等数字技术应用,使传统乡村文化发展跳出节庆、旅游等旧有发展模式,触发新兴文化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发芽。传媒形式的创新将有助于改善乡村文化发展单一乏力的现状,扭转城乡间文化交流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城乡文明交流互鉴。二是精细开发乡土文旅资源,擦亮农耕文明历史底色。作为文化大省,河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传统村落等文旅资源,然而当前的开发模式仍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互动和场景体验。要抓住乡土文旅资源的关键特征,以数字创意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提升“农耕+研学”“农耕+民宿”“农耕+非遗”等业态,有序推进多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农耕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板。三是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建设,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城乡精神文明交流的桥梁。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契机,积极推进古村落数字化建设,让城乡之间的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现传统村落的历史肌理、空间尺度、文化传承等丰富内涵,实现对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生动呈现。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