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的锦绣

《河南日报》 (2024年04月11日 第 12 版)

  □叶剑秀

  站在伏牛山脉的尧山之巅,俯瞰绿海无垠的苍茫丛林,心绪倏然升腾起来,眼前恍然飘过一道斑斓的彩虹。这道彩虹气贯东西,逶迤欧亚,依稀带着千年历史的回音,在岁月的苍茫古道上光芒四射。

  尧山之围,绵延百里,生长柞树,葱郁成林。柞树养蚕,蚕吐丝,丝织锦绸,惹世人青睐,于是远行的驼背上搭满丝绸,双峰驼坚韧硕大的蹄印蹚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路,那便是充满神秘梦幻的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沿着河西走廊出发,穿越洪荒风尘延伸追寻,泛黄的古籍文献中有着古老的记载,早在丝绸之路的2000年前,这片荒漠大地上,已经走过无数人的身影。驼队脊背上闪耀着新疆和田玉的灵光,当时成为中西贸易的宠儿,玉门关是最好的记忆和佐证。

  时光在天地间流转,智慧的东方人忽然发现,内陆的丝绸和瓷器极为精美,运载轻便,深受西方人喜爱,且利益丰厚,于是便把丝绸和瓷器当作主要的贸易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西域诸国。

  历史的竹简上记录着丝路的碎片。千百年来,全长六千余公里的丝绸之路,始终充满着神秘色彩。

  丝绸之路连着梦想的天堂。悠扬的驼铃告别河西走廊,带上莫高窟艺术的滋润,挺进冒险的乐园。嘉峪关西行,古道驼窝里的冷风打着漩涡,漫长的寒夜依然编织着心之梦想。秦岭和祁连山的积雪终年不化,寒气直往双峰驼浓密的皮毛里钻。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和惬意。玉门关的冰雨苦涩腥咸,从面颊上流下,和着泪水的酸涩,默默地咽进胸腔。阳关的景致壮美,告诫着人们,出了这里可能再见不到故人身影。楼兰的玉箫呜咽,依栏守望的姑娘了无踪影,留下的只是凄美的传说。脚下的荆棘路仍要继续,多少怀揣梦想的身躯再也未能站起来。伙伴只能掬一把青海湖的水,去擦亮边关冷漠的月亮。

  无数的脚步踏过,终于把天地间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走成了风景,走成了历史。

  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是和平文化的交流,是中外文化精彩的双向互动。它加深和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对中外多国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人们把泛黄的历史典籍翻了一页又一页,试图捋清当初丝路的伸展谱系,去找寻丝路的根脉。

  曾几何时,伏牛山脉的鲁山、南召、方城境内,满山柞林,适宜养蚕,漫山遍野的养蚕场,产量可观,所产丝绸质地上乘,用骆驼骡马及人力运往洛阳、长安,关道通疏,路途便捷,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鲁山、南召、方城的柞蚕丝绸,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上下贯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演绎和丰富了丝绸之路的神奇故事。

  历史上,鲁山是南控襄宛,北扼伊洛的战略要地,汉属南阳,唐归洛阳。它地质奇特,山区地貌土薄石厚,适宜柞树生长,成就了鲁山丝绸的神话,素有“柞蚕之乡”的美誉。

  明嘉靖《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清代,鲁山柞蚕开始兴盛。清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的《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咸丰年间,山区农民植柞为本,以蚕为主,获利颇丰。光绪年间,鲁山柞蚕业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与官府重视保护柞蚕坡,在四棵树、鸡冢等乡立碑,把“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半、樽节草木”等五条政令、法规刻于其上,永远奉行。鲁山柞蚕丝织成的丝绸,柔韧性能优于桑蚕丝绸。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冠以鲁山绸之名,绝非徒有虚名,众人的口碑和历史夯实的标签,盛传久远。

  迢迢遥遥的陆上丝绸之路,让我们怀恋长河落日的幽思渺远。迢迢遥遥的丝绸之路,从东方到西方,重重关山险隘,漫漫戈壁黄沙,茫茫天风海涛,辗转其间的丝路在时光烟尘中,曾几度隐没又几度重现,它是多么绚丽多彩又艰辛曲折的路途啊!

  陆上的丝绸之路中,鲁山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点,它传递着文明,传播着和平。鲁山以及鲁山丝绸,助力今日的中原,以更宽广的胸怀,与世界合作共赢,一路前行……

河南日报中原风 12鲁山的锦绣 2024-04-11 2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