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甲骨文“今天的故事”

《河南日报》 (2024年04月25日 第 05 版)

  “用高质量的文创产品给人们带去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越来越多人就会从这本‘天书’中读取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这项古老文字的研究与应用,也将展现出新气象。”

  □本报评论员 于晴

  如果有人问,甲骨文刻在哪儿?你可能会觉得明知故问,当然是龟甲兽骨上。而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子飨餐厅,甲骨文还能印在面条上。飨,盛宴款待宾客之意,这个文化味十足的餐厅,招牌菜甲骨文牛肉面也十分讲究,“大吉大利”“日进斗金”“吉祥安康”“上岸成功”,每根面条上都用甲骨文写着不同的祝福语。这样一碗面条,在周末节假日,一天能卖三四百份。

  这只是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探究甲骨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它了解汉字的起源,了解我们文明的源头。甲骨文就像一本“商朝日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气象记录、最早的车祸记录,还有古人宴饮演乐、战争、农耕等生产生活景象。

  商人把对衣食住行的观察抽象成符号,篆刻的是烟火人间,记录的是文脉悠长,更潜藏着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例如,甲骨文“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古人有以水为镜的习惯;“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角度是保护,从孩子角度是依仗。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丰富的意蕴。

  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甲骨文讲述着历史昨天的故事,由其演化而来的汉字数千年绵延不绝,记载、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对甲骨文等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各类文创产品、创新应用不断涌现。

  在安阳,甲骨文书屋遍布城市,文化体验活动丰富,文博研学火热;《甲骨文》《大邑殷商》等歌舞剧用艺术的方式,仿佛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负责卜问的人念念有词,身旁放着片片整治过的甲骨。燃起炭火,用燃炽的木枝灼烧甲骨上的钻凿,“卜”的一声,甲骨表面爆裂出条条纹路……线下活动丰富,线上同样精彩。95后女孩李右溪用短视频讲述甲骨文收获80多万粉丝,以甲骨文制作的字体、表情包活跃在网络信息世界。

  这些新潮的文化产品,是河南的文化颜值。它从久远的过去汲取力量,古老的文明不再沉睡,也正因为这份古老,这些新潮同样不是轻飘的、浮夸的,而是有根的、鲜活的。

  文字诞生之日往往是文明开启加速演进之时。有了汉字,今天的人们才得以了解过去、记录现在、昭示未来。近年来,河南不断拓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度和广度,兴文化工程挖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尤其是深入推动甲骨文保护整理、文创开发,旨在将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

  讲好甲骨文今天的故事,用高质量的文创产品给人们带去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越来越多人就会从这本“天书”中读取到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这项古老文字的研究与应用,也将展现出新气象。

河南日报评论 05讲好甲骨文“今天的故事” 2024-04-25 2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