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据4月25日《南方都市报》)
在教育的神圣殿堂里,每一项活动、每一份责任都应当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紧密相连。然而,不少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却悄然“进校园”。商业性质的“进校园”,公益性质的“进校园”,部门协调的“进校园”,上级安排的“进校园”……各式各样的“进校园”活动,加重师生负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
此次治理“进校园”活动,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而非成为社会事务的附庸。有的“进校园”商业味浓厚,说白了就是推销各种书籍和用品的;有不少“进校园”活动本来就是形式主义,一些单位为了获取所谓的政绩,将各种宣传活动也弄进了校园里;有的要求教师完成各种各样和教学无关的任务……脱离了教育初衷的“进校园”,让教师不得不分心应对各种非教学任务,让学生迷失在纷繁复杂的活动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社会事务的集散地。完善学校非教育教学任务准入机制,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建立健全投诉机制……落实落细治理“进校园”活动的任务要求,拿出更多实招、综合施治,就一定能有效遏制非教育教学任务进校园,切实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减负”,让他们专注于教育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主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