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这样的河南

《河南日报》 (2024年05月15日 第 12 版)

  □党华

  一次在广州的一条背街小巷偶然走进一家书店,门头虽小,内里乾坤大。关于广府文化的各类图书,满满一架,令我肃然起敬。这是简单的数字震撼吗?不,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自信、自珍,是一种“我很美我很好我值得”的腔调。作为一名出版社小编,在浩若烟海的书籍中,既确知图书的魔力,又深感其驳杂,欲得书之魅实宜因人分类。

  《河南河南》是张广智的文史随笔集,与《豫东豫东》《郑州郑州》一脉相承,书写他生长、奋斗、成就、奉献而又终生栖居的这片家园大地。众所周知,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当下市面可见的各类典籍、著述已多不胜数,如何以自己的文化研磨手法,呈现字少而意蕴无穷的普及读物呢?

  读《河南河南》,作者按政治、经济、文化、名人四大类组织篇目,经纬文字。是在讲述河南历史,使用的是当今读者易于理解的语言。比如讲述明代著名音乐家、历学家朱载堉,原是宗室子弟,他看破皇权下政途险恶,为求生机,他甘愿布衣草舍,醉心于学问。简单说,是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学霸。他留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至今仍被无数人参学引用;他研究出的《乐律全书》漂洋过海,意大利人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弗里受到这部乐律法启发,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我们的先人奉献的智慧与世界大格局就此交融,河南历史与人类文明的交汇,清楚明白。这种书写寥寥二三千字,就将历史人物、社会环境与文化发生的际遇浓缩表达了,其信息量之大、脉络之清晰、语句之精粹,均撷普及类读物要义。

  又比如谈到郑州人的骄傲——宋代建筑学大家李诫,他最大的贡献是编修《营造法式》,现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称其为中华民族的荣光。梁先生弟子、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倡议在郑州建立“李诫纪念馆暨中国营造学社博物馆”,本书作者曾任职于政府部门,了解事件的前前后后。如今,郑东新区北龙湖边将建李诫纪念馆。河南的历史、河南人对历史的贡献,在这一描述中贯穿在一起,让读者领悟,我们从祖先的才智和积累中一代代走来,拥抱这不灭的文明,并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激发、培育、留存属于我们的创造——这是每一代人的使命。

  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诗圣”“科圣”“医圣”“商圣”等等这些河南元素,作者也都有自己的独特叙写,毕竟,写作者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拥有丰厚人生阅历的长者,他的站位、掌握信息和材料的维度以及深度参与河南发展建设养成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些沉淀融合,共同构成了这本《河南河南》的样貌。

  祝愿书店关于本埠文化的各类读物,数多质优,多多益善,使更广泛读者受益。

河南日报文艺评论 12你是这样的河南 2024-05-15 2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