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一米高度” 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

《河南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第 06 版)

  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的小朋友在“小手中的非遗”活动中体验漆扇制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大明

  不久前,国家有关部委公布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洛阳成功入选,这是继郑州、鹤壁之后,我省第三个入选的城市。

  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尊重儿童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并通过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措施,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确保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得到充分实现。

  我国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2021年9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22年12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提出坚持“一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让广大儿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环境和服务。

  “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意味着共享城市建设成果“一个也不能少”。越来越多的城市不仅在规划设计中融入儿童友好元素、对开敞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更鼓励成年人“蹲下来看孩子”,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小小主人翁。

  为孩子着想体现在细微处

  杜岭街是浓缩着许多老郑州人记忆的一条老街。最近几年,这条老街在适儿化改造方面,正在悄然焕新。

  5月26日,记者漫步杜岭街,道路两侧随处可见中型卡通玩偶和雕塑,还有儿童摇摇椅、跷跷板和趣味垃圾分类箱等。“到了晚上,3D 投影的互动地灯和绿植芦苇灯很受儿童欢迎,时常有孩子在这玩耍。”杜岭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楠介绍。

  在杜岭街和西里路交叉口,一个儿童友好街区的标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儿童活动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儿童沙盘和四点钟课堂等场所。按照标牌指引,记者走进这里的公共母婴室,只见公共母婴室不仅设有婴儿护理台、温奶器,还有儿童专用卫生间和婴儿安全座椅。

  “这里的墙边、墙角,都是圆边软包,即使小孩子碰到了也不会受伤,边边角角都为孩子着想。”母婴室工作人员轻拍着墙壁向记者介绍,这里正在进行功能完善,添加可以扫码取纸巾、湿巾和尿片的设备等。

  杜岭街居民何女士向记者表示,此前,自己的儿子上学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玩手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以来,儿子经常去上烘焙课,有时候还会参加绘本阅读活动。“孩子享受到了与同龄人社交的快乐、成长的乐趣。”何女士说。

  “2021年,经过前期普查和征求居民意见,由区妇联指导、区住建局牵头、属地配合实施,参照城市有机更新相关政策,杜岭街建起了郑州首个儿童友好街区。”刘楠说,建设过程中离不开附近幼儿园、小学和书店的资源支持,也离不了辖区居民和附近单位、企业的理解认同。这也正是《指导意见》所强调的“多元参与,凝聚合力”。

  据了解,去年6月,郑州市印发实施了《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并提供社区、公园、医院、图书馆等儿童友好重点领域建设指引,及《儿童主任服务规范》等一系列“郑州标准”;积极推动建设学校、幼儿园、公交、地铁站等一批儿童友好试点单元。近年来,鹤壁、洛阳等地也纷纷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

  在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王静宜看来,除了保证公共空间的规模供应,也应注重品质提升,逐渐消除一些“不友好”因素。“比如杂乱停车对儿童来说更不安全,儿童游戏空间往往受限于商业化游戏设施等。”王静宜说。此外,针对我国城镇家庭中老年人看护儿童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空间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全龄化特点,使老年人对儿童构成视觉监督,提高儿童游憩空间的安全性。

  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治理

  “去年,我多次参加社区‘童友好 共成长’活动,和叔叔阿姨一起参与小区治理,比如宣传文明养犬、劝止飞线充电、帮助独居老人,这让我很有成就感。”5月27日,在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街道居住的9岁小朋友潘宸萱对记者说。

  “除了对社区的硬件设施进行适儿化改造,我们也很看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会公共意识。”重庆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郭蓓介绍。在位于该街道三社区的邻里中心一楼,记者看到,一个原本普通的图书室,被改造成了由一面图书墙、各种颜色的小沙发和造型奇特的木制舞台组成的儿童阅读区,充满了童趣。

  “通过‘守护社区树苗’等活动参与社区治理,孩子们可以获得积分,用来兑换画笔、画册等,也能兑换观看文艺汇演等活动的机会。”郭蓓说,这种模式激发出孩子们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今年年初,该街道二社区一个入口处的花坛出现破损,孩子们主动请缨,用画笔在花坛壁上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图,并将花坛缺口巧妙地融入画作之中,其创意让很多大人称奇不已。

  除了“我是小摊主”“小手中的非遗”“有邻友爱”等活动,该街道还推出“童声童议”活动,让孩子们以“儿童议事会”的形式各抒己见,沉浸式参与社区治理。为了让儿童对城市有更多归属感,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邀请儿童参与社区的设计和决策,如杭州开展的“儿童观察团”项目等。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公共活动和公共事务机制,畅通儿童参与渠道”“全面保障儿童在社会生活、 社区发展、家庭事务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要使‘尊重儿童主体地位’等观念深入人心,还需要加强对政策制定者、城市设计者、教育工作者、儿童家长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和熏陶。”王静宜说,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儿童参与城市建设决策的渠道,如设立专门的线上儿童建议反馈平台,鼓励孩子通过网络、手机向相关部门表达需求与建议等。

  营造儿童友好的环境,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让儿童与城市“双向奔赴”,两者都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河南日报基层之声 06呵护“一米高度” 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 2024-06-01 2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