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

《河南日报》 (2024年06月01日 第 08 版)

  □刘先琴

  河南日报创刊65周年向我约稿,是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上接到电话,十年过去,在首都北京宽敞的万寿路大街上,我接到75周年报庆的预告。

  我与河南日报的缘分,也发生在旅途,是决定着人生方向和道路的旅途。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大学校园拆开一个信封,那是一封手写的约稿信,让我采写一名特级教师,方格稿纸上,最后落款的名字是关涛。牛皮纸信封上红色地址十分清晰,河南日报编辑部。

  此时在北京的我,走在看望关涛的路上。

  那名特级教师叫陈宜佳,是我的小学老师。陈老师和我母亲是同事,那时教师宿舍就在校园,相比其他学生,我和陈老师多了一份熟悉。但那时我还懂得拿着这封信专门见陈老师,老师又带我见了教导主任和校长,方知陈老师已有卓有成效的一套教学方法,从小伙伴们平时告诉我的陈老师的故事里,我还找到了约稿信里要求的“生动、真实”,于是用一枚邮票把自己的书写寄给了约稿人。

  没有想到,这篇稿子发表在河南日报文艺副刊上时,被冠以“报告文学”,更没有想到,之后我因此参加河南日报通讯员学习班,在开班主席台上就座的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士,被介绍“河南日报副总编关涛”。

  “你就是小刘啊,你用散文的笔法写人物,还融入诗歌的想象力,我们就把你的那篇稿子从通讯版面拿到文艺版了”,会后关涛和学员一个个握手,到我面前时这样说道。

  尽管在此之前,河南日报已经发表过我的诗歌散文,但报告文学为何物,我从未尝试。与这个体裁同样带来新鲜和激励感的,是我那次和后来陆续参加的河南日报学习班上,报社一批资深编辑记者的精彩授课,还见到了叶文玲、杨东明、张宇、李佩甫……受益匪浅的同时,让我看到了榜样和未来,才有了自信给人民日报副刊,奔流、莽原甚至人民文学杂志投稿,陆续发表。由此从大学校门直接到《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工作。

  人生道路也有迷途。到记者站工作不久,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加上郑州气候干燥水土不服,不时发作的荨麻疹令人坐卧不安,年轻的我竟然找到关涛,哭诉想离开省城。记得她一直微笑看着我,问道,知道我为什么约你写那篇稿子吗?我一脸迷茫,她说,那时报社已经有意安排你到我们这里工作,想进一步了解你的通讯写作能力,没想到你把新闻稿写得那么有特色,正好没多久中国青年报到报社了解情况,选配记者,我们认为你年轻能吃苦有才华,就推荐了你,到更高的平台更快成长进步。

  那个瞬间我愣住了,只知道是团中央一纸调令,当地组织部门通过学校通知的我,从不知晓背后推举我的是一张省级党报,还有这家报纸我从未谋面的总编辑,我辜负的是一份真诚无私,是信任和希望……

  岁月是最好的证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从中国青年报到光明日报,我以被业界认可的“新闻的散文化”,始终坚守在岗位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开启了由文学走进新闻队伍,由特色新闻走进报告文学跨界天地的写作人生……

  到了,万寿路甲15号大院春色正浓,关涛老师站在楼道门口,午后阳光映衬着她依然笔挺高挑的身影,银发闪亮,笑貌依然。

  40多年前,我用8分钱邮票寄走的稿子第一次在河南日报发表、在河南日报社招待所红瓦小平房里,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采访、叫消息通讯,第一次把印有醒目河南日报字样的采访本、稿纸带回校园被同学传看。我曾把那个年代的气息形容为透明广阔的大海大洋,而眼前,我清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出发地,那里有一座用心指引的路标。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路标(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 2024-06-01 2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