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万川明
访谈嘉宾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巍峰
一列高铁在修武县郇封镇金色麦田间穿行。本报资料图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完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本期“总编有约·学习面对面”邀请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与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万川明一起,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三农”根基这一话题探讨交流。
万川明:《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请从农业农村部门的角度,介绍一下我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步将从哪些方面完善这一体制机制?
孙巍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大省加快向农业强省跨越,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300亿斤,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城乡二元加快向城乡融合转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明显提高。农民生活加快向现代方式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36∶1缩小至2023年的2.01∶1。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探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二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构建“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综合运用价格、补贴、保险、担保、期货等手段,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三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达到平衡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万川明: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我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在抓好粮食生产上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着力?
孙巍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今年夏粮喜获丰收,总产757.14亿斤,较去年增加47.13亿斤。下一步,重点推进“五良”集成融合,打造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河南模式。
一是建“良田”。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推广“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机制,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标准”,到2025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二是育“良种”。完善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创新生态圈,发挥小麦、玉米等作物育种水平全国领先的优势,整合企业、育种创新团队,开展省级农业良种联合攻关,攻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种源,提升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三是施“良法”。实施增产技术集成推广行动,推动粮食增产单项技术向全过程技术集成转变。推广小麦深耕耙压整地、“一喷三防”,玉米密植滴灌、“一喷多促”等增产模式。开展精细化技术指导服务,实现专家到户、技术到人、良法到田。
四是用“良机”。培育壮大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智慧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力争颗粒归仓。加强农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完善社会化防灾救灾农机储备与调用机制。
五是行“良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造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带动基层万家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重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规划建设1000个以上“平急两用”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升耕种管收烘全程服务水平。
万川明: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决定》就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作出战略部署。请问,我省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有什么考虑和安排?
孙巍峰:我们将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突出抓好“三链耦合”,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科学布局产业链。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持续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做精油脂制品,打造小麦、玉米、生猪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培育一个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冷链食品、先进农机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联盟。加快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二是着力打造创新链。以“中原农谷”为龙头,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形成“研究—开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圈。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农业全领域种业创新高地,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推进产品、结构、品牌升级。实施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场景打造、技术模式集成应用。
三是切实提升价值链。探索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新模式,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同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纯收入提升。做大做强“美豫名品”“豫农优品”等品牌。
万川明:《决定》指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请谈一下,我省在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上将从哪些方面突破?
孙巍峰:“千万工程”是统筹城乡兴“三农”的有效抓手。我们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三位一体”,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河南乡村版“富春山居图”。
一是推动城乡一体规划。坚持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构建摩登城市与现代农村、都市文明与农耕文化和谐共兴的新型城乡形态。区分平原、山区、丘陵、盆地,分片区、分组团探索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建设路径模式。
二是推动田村一体建设。以片区化理念,推进高标准农田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体谋划建设,在保持乡村肌理、风貌和农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逐步实现田村一体、产村融合。分类别建设美丽村庄,打造一批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
三是推动建管一体运营。将“投融建运管”模式运用到乡村建设领域,鼓励村集体、农民开发农村多种功能,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市场化运营中破解管护资金难题,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整理)
案例
农业社会化服务破解种地难题
□本报记者 赵春喜 见习记者 刘一洁
立秋过后,暑热稍减,走进邓州市龙堰乡,田里一株株玉米昂首挺立,空中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一喷多促”作业,药物从无人机中喷洒而出,均匀细密。
田边,河南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操纵无人机飞行。“玉米已有一人多高,自走式的喷药设备难以入田,不过植保无人机能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董事长沈兴新说。
科技发展不断为农业赋能,大幅提升了农业作业效率和质量。如何让科技更好服务农户?如何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给出了答案。
首邑农业是省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无人机植保业务是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今年玉米“一喷多促”作业期,该公司已累计开展植保服务10多万亩次。
除了植保服务,首邑农业还开展农作物耕、种、防、收,农资集采集配,粮食烘干收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全环节全链条的现代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牵手农户,借助现代科技,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等关键问题。
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我省制定印发《河南省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发挥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
今年我省认定149家省级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市、县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认定工作,重塑组织体系,努力形成百家省重点、千家市重点带动万家服务组织的“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
全省围绕“便捷高效”的目标,育龙头选标杆,打造区域“服务圈”,探索发展新路径,持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2.28亿亩次、位居全国第四。
越来越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让小农户更加便捷地搭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快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短评
让田间与车间紧密相连
□赵志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完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如何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带动农户共同富裕?在信阳光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为特色产业谋思路,就是为农民致富找门路。建“良田”、育“良种”、施“良法”、用“良机”、行“良制”,我省推进“五良”集成融合,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持“一群多链、聚链成群”,我省持续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特果蔬制品、做精油脂制品,打造小麦、玉米、生猪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
立足特色农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就能挖掘地区特色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从“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破题,让田间连接车间,打造具有高辨识度、深根植性、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就能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布局产业链,着力打造创新链,切实提升价值链,抓好“三链耦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就能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为农民增收打开新天地。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向改革要动力,以融合促活力,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定能进一步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篇章。
数说
我省用不足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全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1300亿斤,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
打造小麦、玉米、生猪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培育1个万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冷链食品、先进农机装备2个千亿级产业联盟
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6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2.28亿亩次、位居全国第四
农民生活加快向现代方式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36:1缩小至2023年的2.01:1
去年我省有12个品种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成为入选最多的省份。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年产小麦种子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
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并重,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到2025年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文字整理/刘一洁 制图/周鸿斌
策 划:河南日报社编委会
执 行:屈芳 郎志慧 李兵 党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