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基层治理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

《河南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第 04 版)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任娜 本报通讯员 董艳超

  工作中受伤,在工伤保险待遇、个别赔偿项目上与企业协商不妥时如何解决;老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经济特别困难,子女却不想尽赡养义务……如今,当人们遇到各式各样的法律问题时,越来越希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日前,记者在新乡市红旗区采访时发现,当地以“一中心”集成、“一站式”办理和“一体化”联动为主要内容的全链条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为群众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充分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

  宽敞明亮的服务接待大厅里,尽管前来咨询和办事的群众不少,但秩序井然;办事窗口上方的电子屏上,清楚地显示着排号顺序,还没叫到号的人则坐在等候区的长椅上……8月7日,记者在红旗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看到这样的场景。

  刚在窗口办完事的张先生与记者攀谈起来。原来,几天前,家住东街牌坊社区的张先生因邻居堵住家里下水道导致电器泡水,和邻居闹了不愉快,“赔多少大家心里都没底,不如来这儿解决”。当日,张先生和邻居李女士来到大厅的法律咨询窗口,咨询赔偿金额方面的法律问题,经过值班律师的耐心解答后,双方顺利达成一致意见。“律师说的话就是公正,现在心里有底了。”张先生欣慰地说。

  2022年,红旗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中心建起20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设置了群众接待、劳动仲裁、信息研判、公共法律服务、诉前调解等5大功能区块,由司法、信访、人社等12家单位常驻办公,教育体育、市场监管等10家单位轮驻接待,为来访群众提供调解、援助、仲裁、信访等20多项服务。群众需要何种公共法律服务,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免费解答。

  方便还体现在线上服务。平一方是红旗区东街牌坊社区的法律顾问,现在的她,习惯每天把普法案例发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法律顾问微信群里,随时翻看、解答大家的法律问题。平一方发现,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向她咨询的人也越来越多。

  群众的“有求必应”解决了,红旗区又开始在“敲门问需”上下功夫。记者了解到,为了打造最贴近群众的法律服务,该区还筹划了“法律服务扫街”活动,以“摆摊问询、企业走访、社区宣讲”等形式,积极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如今,在红旗区,基层治理的效能不断凸显——今年以来,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3067件,化解3066件,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或不当引起的民转刑案件;群众来信来访同比下降34.04%,网上信访投诉同比下降57.92%,区法院新收各类案件同比下降14.90%。红旗区在全省县(市、区)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调查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

  专家点评

  用心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韩万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最鲜活的创新创造也在基层。近年来,新乡市红旗区面对基层细微矛盾的现状,紧抓非诉调解机制,构建起线下服务融合与线上需求回应的立体网络,有效创新了基层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工作。

  坚持线下“融合办理”,实现纠纷化解:建设一体化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为来访群众提供一站式协调、一揽子处理、全链条服务的线下服务点。通过设置群众接待、劳动仲裁、法律服务等功能区块,直接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听诉求、解难题、化心结。辖区内常驻单位轮值办公,为居民构建起一个公共、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与协商新环境。

  坚持线上“回应创新”,推进服务升级:依托微信群等在线社群,实现治理网格与公共服务联动。将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法律人才“知法、懂法、会调解”的专业优势相结合,不断提升居民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针对群众的需求精准施策,建立起全天候在线的服务体系,构建起矛盾纠纷线上咨询,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新模式。

  坚持主动“未诉先办”,促进溯源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主动抓前端、治未病。以“社区宣讲”“敲门问需”等形式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眼下,红旗区已切实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从而构建起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的纠纷化解新格局。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任娜 整理)

河南日报要闻 04聚焦基层治理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微感受里的改革温度) 2024-08-13 2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