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更要“研学优”(今日快评)

——暑假怎么过(下)
《河南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第 05 版)

  “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导。”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探访贾湖遗址,聆听来自9000年前的悠扬笛声;走进裴李岗遗址,看先民如何酿酒农耕;到河南博物院来一次研学游,探究九大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今年暑期,文博热持续升温,研学市场火热,研学领域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之外的有趣课堂。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古文字相关的入门知识,这次来研学,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对甲骨文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谈及自己的殷墟博物馆之旅,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的吴霞觉得收获颇丰,不虚此行。据悉,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暑期生活,殷墟博物馆开展了“商传千年铸未来”“萌宝寻商记”“殷墟考古知多少”等一系列研学活动。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研学风潮的兴起,推动了博物馆热、研学营地建设,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也受到追捧。据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万多家,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

  研学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值得鼓励。研学实践能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但随着研学游火速升温,市场也存在主办机构繁杂、价格体系混乱、研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家长很多时候也盲目跟风、非理性消费。如果中小学生参加设计不合理的研学课程,不仅体验不到研学的乐趣,反倒容易抹杀孩子探索未知的兴趣。

  研学不一定要花大价钱,家长多做些攻略,做个有心人,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找到研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和孩子一起学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美,在感知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放松身心,又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达到既“游”又“学”的目的。

  研学游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规范引导或许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路要走。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借助高校力量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学导师,优化行业准入门槛,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也可以解决专业度的问题。其次,设计研学课程要跟展览相匹配,展品讲解和课程内容要能够被中小学生理解和认可。

  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促进研学游的规范发展,当研学游走向“研学优”,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才会成为孩子们更好的“第二课堂”。

河南日报评论 05研学游更要“研学优”(今日快评) 2024-08-15 2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