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赋能’双向发力,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切实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推动基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老问题新情况,在强化现行制度规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以作风建设保障改革促进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经发布过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典型案例。其中1起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实行“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体系。指标设置过多过细、不够科学精准、脱离实际,考核频率过高,实行月度排名、季度通报。这类典型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忽视客观实际蛮干硬干,考核任务过多过重等问题,加重了基层负担。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减负”“赋能”双向发力,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切实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推动基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基层减负是检验政绩观的一面镜子,映照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真正的政绩不在于表面功夫,不在于短期内能够建成多少吸引眼球的“面子工程”。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党员干部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坚持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摒弃私心杂念,政绩观才会不出偏差。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厘清责任主体和权力边界,建立“职能清单”“责任清单”,让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深刻理解“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的具体要求,将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关键、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为基层减负必须以实干实效为目标,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减负的同时不减担当、不减责任、不减标准,为基层干事创业留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