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向新动能涌(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濮阳篇)

《河南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第 14 版)

  中汇新能源年产24万吨高纯苯精制生产装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张雯博 摄

  德力西电气濮阳基地锚定绿色发展,打造零碳工厂。 僧少琴 摄

  位于濮阳县的天顺智储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储能领域,打造氢储装备制造项目。 僧少琴 摄

  清丰县的绿色家居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僧少琴 摄

  南乐县可降解材料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僧少琴 摄

经济发展有动力

科技创新有活力

  □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濮阳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依赖,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面对城市发展困局,濮阳市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题出新,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濮阳答卷”。

  制造强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

  走进濮阳市,会发现曾经因油而兴的城市处处有新景:一桶桶浑浊刺鼻的地沟油,经过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领先的生产线,蝶变为澄澈透明的生物航空煤油;一个个闲置废弃的油田老井场,追“风”逐“日”,崭新的风力发电机组、光伏发电板拔地而起,源源不断产出绿色电能;一套套停产的石油炼化设备,腾笼换鸟被“绿氢”生产设备替代,吹响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濮阳市聚力在现代产业体系上攻坚求突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更将制胜“靶点”放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

  2023年,濮阳市作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启动制造业倍增发展的重大决策,力促两年内制造业招商到位资金实现倍增、三年内制造业投资产能实现倍增、四年内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同年7月,《濮阳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出台,明确了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个重点产业链的培育目标,并率先在全省组建工作专班,建立配套工作机制。

  目标已定,濮阳市迅速挺起产业“新”脊梁。

  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新”产业蓬勃发展。以聚碳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端聚烯烃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链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圣恺环保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能源开发与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联动发展,天顺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远景智能风机等头部项目建成投用,濮阳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风电装备生产和综合服务基地。

  以氢能为引领的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中原油城”加快向“中原氢城”转变。建成国内最大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并满产达效,建成全省首座同时具有35兆帕、70兆帕加氢功能的综合加能站,建成河南国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风氢扬研发生产一期等重大项目……濮阳市加快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在我省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中率先成势。

  亮眼数据展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今年1至7月份,濮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省第1位。

  科技赋能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揭牌,全市实现省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持续航空燃料通过了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资格的民营企业;河南雷佰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风力发电叶片用固化剂甲基环己二胺(HTDA)国产化项目研究”打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和市场垄断……今年以来,濮阳市科技创新领域接连实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濮阳市以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系统性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2021年8月,濮阳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并顶格配置领导力量,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推动下,该市建立起市县联动、全市一盘棋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仅2023年,濮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就研究了20余项重点科技工作。

  2022年,濮阳市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立足先进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这个现代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持续强力的制度保障,为濮阳市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创新成果自然纷至沓来。

  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围绕6大产业集群和20条重点产业链,濮阳市已建成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家、省重点实验室3家,新增市级创新平台102家,全市创新平台总数达到407家。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濮阳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9.4%,超过省定目标19.4个百分点,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实施“春笋行动”,进一步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截至目前,该市共培育“瞪羚”企业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家、省级创新龙头企业5家。

  技术攻关硕果累累。君恒生物以废弃油脂为原料,开发航空燃料生产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惠成电子开展有机膦衍生物技术研发,实现进口产品替代;龙都天仁丙交酯聚乳酸合成技术中试成功,助力濮阳市建成全国唯一完整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产业链;盛源集团攻克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卡脖子”技术,使濮阳市聚碳新材料产业链跃向价值链高端。

  人才引育量质齐升。截至目前,濮阳市人才总量达到86万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54人、省级人才计划105人;建成院士工作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9家。同时,引才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同频共振、同步落地,并积极探索顾问指导、技术入股、事业留编同步企业用人等人才引进模式。

  中流击水,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濮阳市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走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条必由之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濮阳实践新篇章。

  专家点评

  濮阳做法值得推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武文超

  历史上,濮阳市因油而立、因油而兴,是豫北地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近年来,濮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走出了一条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速转换的转型之路。2020年以来,濮阳市连续4年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2023年10月,濮阳市在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濮阳市依托传统优势,不冒进、不折腾,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其经验典型具有推广意义。

  一是发挥优势,推动传统石化产业技术升级。濮阳发挥传统石油化工产业技术优势,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打造聚碳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端聚烯烃、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多家企业已进入国内相关产业链先进行列。

  二是技术嫁接,加快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利用传统石化产业链基础,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抢滩布局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中原油城”正在向“中原氢城”转变。同时,积极布局风能、太阳能相关产业,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创新突破,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从濮阳的经验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优势在企业。企业对产业创新的认知更加敏锐,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实效。濮阳市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激发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活力,推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同频共振,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根本动力。

河南日报特刊 14制造向新动能涌(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濮阳篇) 2024-09-06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