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改变邹庄村(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

《河南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第 06 版)

  2014年12月13日,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2024年5月16日,南阳市淅川县邹庄村。 (图片来源:高分湖北中心)

  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 康帆 摄

  开栏的话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沿线的鄂、豫、冀、津、京五省市“千里亲缘一水牵”。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沿线地区的生活、生态和生产带来哪些变化?沿线干部群众如何护水节水?即日起,湖北日报联合本报等沿线媒体,共同推出“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联动报道,深入沿线受水城市实地采访,并借助卫星视角看变化,展现通水10年来沿线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刘汉泽 张灿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是一个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搬迁新建的移民村。

  8月31日,报道组走进邹庄村,看这个因“南水”重生、依“南水”而兴的村庄,如今日子过得怎么样。

  全新供水管道已铺到村头

  连排的红瓦白墙二层小楼,掩映在林荫道两旁。

  “习近平总书记是2021年5月13日下午来俺家的,进屋后,总书记第一句话就问我们吃的什么水。”村民邹会彦说,他本想将总书记迎到客厅,没想到总书记先去了厨房,查看用水、用气等情况,随后又询问生活污水怎么排放,最后才在客厅落座。

  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具体,这让邹会彦意外的同时,深感温暖。“真没想到,总书记对水这么重视,就连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都时刻放在心上。”邹会彦说。

  邹庄村几公里外,就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陶岔渠首。

  “南水”北上,浩荡1432公里。陶岔渠首就是千里长渠的“水龙头”。

  “作为移民村,邹庄村不仅是丹江口库区良好生态的受益者,也是守护者。”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3年来,村里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全村生活污水通过处理厂收集处理后,再进行循环利用。

  前些年,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吃上了免费自来水。眼下,随着南阳市南水北调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全新的生活供水管道已经铺到邹庄村头。“最快明年,全村就能喝上‘南水’!”邹玉新说。

  “南水”引来“草莓大王”

  日落时分,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伙伴胡飞,正与邹庄村40多个村民在草莓大棚里抢铺滴灌带。

  “这是给草莓打水、施肥用的,后天就要移栽下苗。”他边说边打开地头的水阀试水,田垄间,一股清流顺着塑料管汩汩奔涌,大棚顶部的喷灌系统开始旋转喷淋,一会儿工夫,棚内水雾弥漫。

  “这可不是一般的水,这些草莓喝的都是南水北调的水!”胡飞说,邹庄村2016年就开始使用丹江水进行农业灌溉了。

  胡飞在邓州种了快10年草莓,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莓大王”。最近,邹庄村的村干部找到他,希望将他的种植技术引到村里,发展精品草莓种植。

  胡飞打算种的“红颜”草莓,也叫牛奶草莓或奶油草莓,是现在很受欢迎的草莓品种。“用‘南水’灌溉的草莓,口感会更甜,味儿更浓!”胡飞说。

  村民人均年收入5年翻两番

  邹庄村现有村民175户、共750人。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为让“寸土”生“寸金”,邹庄村立足紧临渠首的区位优势,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36亩,投资2600余万元,建起353个高标准草莓大棚。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租赁收益就有三四十万元,带动户均增收2万多元。

  邹玉新说,合作社成立后,村里鼓励村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1000元,每股每年保底收益150元。以草莓种植为例,收益的80%归股民所有,15%归合作社,5%作为村集体收益,实现人人入股、户户受益。

  2015年,邹庄村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引进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建起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基地流转土地652亩,种植猕猴桃、葡萄、莲藕等特色果蔬,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村民张光先说,在果园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目前,邹庄村有300余人就近从事果蔬产业服务。

  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近两年,邹庄村开起46家民宿、5家农家乐,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

  2023年,邹庄村人均年收入较5年前翻了两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5年前的不足5万元,增至如今的100多万元。

  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南阳市移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华介绍,2023年,南阳全市9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集体收入超过1800万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含)以上的移民村达53个。

河南日报要闻 06“南水”改变邹庄村(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 2024-09-11 2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