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主核心技术,使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牛书培 摄
作为许昌电力装备产业龙头企业,许继集团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提升发展效益。图为许继风电产品。 牛书培 摄
许继电源有限公司的充电桩车间。 乔利峰 摄
从煤制煤气,到煤气制氢,许昌不断拉长碳硅新材料产业链条。图为首山焦化焦炉煤气制氢项目。 牛书培 摄
□本报记者 王平
一台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多久?
“续航一公里,只需一秒钟!”许继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级充电桩,仅用10分钟的时间,就能让一辆续航里程为600公里的电动汽车满格充电。
如今,许继的大功率充电设施遍布全国,国内每8台公共直流充电桩中,就有1台属于“许昌制造”。
电力装备产业是落实“双碳”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许昌市电力装备领域创新型企业超过100家,去年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是当地工业发展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唯有‘智造’引领、向‘新’而行,才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跨越,牢牢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许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出台10个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培育计划,用集群发展的思维抓产业,推动形成龙头引领、链群互动、特色鲜明、梯队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赋能——领跑全新赛道
计算速度能有多快?在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计算速度已达到每秒10亿亿次。
“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负责人李克穷说,“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继深圳鹏城实验室、武汉光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之后,全国第三家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入选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建名单——全国仅16家,全省仅2家。”
“许昌虽然是一座四线城市,但产业实力雄厚,基础条件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是我们选择落户许昌的关键因素。”李克穷介绍,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建设投用算力100P,“P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数量级别单位,1P代表1秒钟可以执行1000万亿次的浮点运算,100P就代表1秒钟可以执行10亿亿次的浮点运算,大约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
目前,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瞄准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布超过40个解决方案,孵化3个行业大模型及创业平台,助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9月5日,许继绿色低碳园区生产车间楼顶,3000块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着。来自智慧化管理终端平台的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园区通过光伏发电及空调、空压、照明节能改造减少碳排放量9000多吨,产生综合经济效益逾500万元。
“我们通过引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各类资源和技术研发运用体系的深度融合,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示范园区。”许继绿色低碳园区负责人马红伟介绍,他们坚持“互联网+智慧能源”理念,通过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利用、节能减碳改造、智能化运维等方式,使园区综合能耗降低15%以上,入选国务院国资委评选的“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在许昌,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载体不断涌现,正在形成加快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引领——产业蝶变升级
点击手机APP,今日用电、变压器负荷、电流、负荷率等主要监测指标和报警信息等即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在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一个全新的能源运维云平台让人眼前一亮。
“以前,运维人员想要看到这些数据就必须到配电室或变电站才行,现在可以一键搞定。”许昌智能董事长张洪涛说,针对传统变电站监控及运维管理痛点,企业自主研发并推出了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智能运维管理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可实现数据在线采集、能效分析、环境监测等功能,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巡检工作,推动管理质效提升30%以上。
一名工人在电脑显示屏前进行“人机对话”;自动搬运车不知疲倦地运送着物料;十多个工业机器人不停地来回挥动手臂,自动抓取、组装各种零部件,每隔两秒钟就有一根汽车传动轴下线……在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展示着“智造”魅力。
“一条传统生产线需要20多名熟练工人,现在一条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就能完成。”远东传动轴董事长刘延生介绍,“智能化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高20%,成本降低15%以上。”
创新,向“智造”要活力。包括远东传动轴在内的许昌装备制造企业纷纷建设智能化制造车间,布局智能化物流体系,搭建大数据云平台……而今,远东传动轴的产品远销欧美,企业也获评2023年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新的超越。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是又脏又累的“苦力活儿”,而在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公司的全自动高性能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原料通过全自动地仓式上料系统“乖乖”地进入配料搅拌层,只需电脑远程输出指令,便可形成各种形态的柱墙、外挂墙板等建材,实现了生产线设备的远程控制及生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我们解决了传统搅拌设备存在的能源与材料消耗高、搅拌不均匀等难题,实现了混凝土行业的一次革命,拥有了参与制定相关标准的话语权。”德通振动董事长张良奇的话语中不无自豪。
从“卖假发”到生产“头顶时装”,从“手工作坊”到世界“发制品王国”,瑞贝卡公司从一个10人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企业、全球发制品行业标准制定者,完成了1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产品畅销北美、西欧、亚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
从“拼价格”到“拼质量”,从“做产品”到“做标准”,许昌企业通过标准的引领,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的跨越,成为世界最大的人造金刚石基地、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电梯产业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卫浴产业基地、闻名全国的再生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创新,需要载体平台。近3万平方米的科研场地,近20位专家院士加盟……这是省委、省政府支持许昌打造的重大创新平台——中原电气实验室。
“我们要把一流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破题之举,深入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工程。”中原电气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电力系统研究所所长董新洲介绍,该实验室面向国家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需求,聚焦先进保护控制技术和电气装备、未来能源、前沿电工材料三大领域,开展科学技术攻关,更好地为电力装备产业赋能。
“创新驱动,推动了产业从粗放型、传统型向高、精、新、尖和集约型转变,由小而散向优而强发展。”许昌市市长刘涛说,目前,许昌已建成近300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拥有许继电气、开普检测等11家上市公司,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多项,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果转化成效明显。
服务——打造一流生态
“当初我们来许昌办厂时内心是忐忑的,可没想到这里不仅有场地租金减免优惠,还有‘保姆式’贴心服务,让创业者安心、放心!”回忆起当初入驻许昌市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时的情景,联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广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欣慰。
如今的联桥科技,成为异军突起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供应商,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企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
项目落地快不快,关键在“办手续”;企业发展好不好,核心在“破难题”。2023年,许继PACK生产线及储能项目落户魏都区,区里派出“驻厂员”开展全流程服务,从项目规划布局、证照办理到设备进驻、调试投产,用时不到6个月,在国内同类型项目中用时最短,创造了“许昌速度”。
“门里是企业的事,门外是政府的事。”许继PACK生产线及储能项目经理史文强介绍,“我们提供面向多种应用场景的‘储能+’解决方案,可实现电池插箱年产能7吉瓦时,年产值逾70亿元,助力许昌储能产业发展,促进许昌绿色低碳转型。”
服务的升级版是引领。聚焦电力装备等10个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许昌市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政策、银企、产销、产学研等对接活动150多场次,推动企业发展、产业提质。许昌迈科思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斐龙通过政策培训,推动公司积极融入许继集团供应链,公司销售收入实现连年翻番。
“能否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领跑,关键看新发展理念落实得怎么样。”史根治说,“依托产业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加快链式发展,推动电力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向‘高精尖’和集约集群发展,将为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点评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许昌学院校长助理、教授 吴国玺
许昌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智造”赋能、向新而行,推动了产业提质发展、转型跨越,亮点多多,启示多多。
在顶层设计上,许昌市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多管齐下,大力推进发展新动能的接续转换。
在产业选择上,许昌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十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通过外引内育,“催化”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且处于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的企业,使产业发展有根基、有需求、有生命力。
在创新方向上,许昌市提出,研发创新要围绕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潮流、符合政策导向、突破发展瓶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持续成长。
在环境打造上,许昌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让“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
创新,是一道难写难答、常写常新的课题。“难”在选好发力点的眼光,“新”在与时俱进的迫切。唯有坚定不移地发力创新,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占得先机、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