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行积分制治理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河南日报》 (2024年09月12日 第 06 版)

  □孙卢超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实践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积分制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通过“自治”手段激发主体参与、“法治”思维落实积分规则、“德治”传统彰显治理绩效、“智治”技术降低治理成本,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积分制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积分制治理向纵深发展。

  一、推动点状村务到多跨场景的全面拓展,回应治理需求

  积分制是基层治理目标动态调整的有效方式,其应用场景需突破传统事务,加大多跨场景的全面拓展,有效回应新时代的治理需求。一是充分拓展积分制在“城市大脑+未来乡村/未来社区”核心业务场景中的获取应用。遵循问题导向、场景叠加、跨界融合的原则,将积分制的获取运用范围向邻里、文化、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党建等场景逐步拓展,引领基层发展成为生态、生产、生活共同体。二是不断提高积分在多跨场景中的通用兑付功能。构建以市场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赋予积分“通用电子货币”的功能属性,梳理需求清单,探索积分的一般性换算机制,打通积分在多跨场景中的兑付壁垒,实现积分交易和跨地区流通,提升使用黏度。建立积分制运营基金,通过捐赠和积分捐赠等形式,扩大共建范围,壮大资金实力。统筹协调区域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和承载能力,探索公共资源兑付渠道,尝试“积分养老优惠”“积分优先入学”等项目。三是探索村社内积分向社会信用积分的转换,以表彰、获奖、违法、失信等行为为重要依据,建立村社居民与社会公民之间的逻辑关联,实现从区域兑付到社会信用的深度融合。

  二、推动党政主抓到合作共治的多维链接,激发多元互动

  积分制本质上属于基层自治的范围,其运行需在党委领导下,以村社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突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一是注重授权式治理,明确政府指导与群众自治间的合理边界。积分制运行需要在政府制定基本程序规则、确定主要议题范围,确保在国家法治轨道上运行以外,积极赋能群众自治体系运行具体事务,如积分事项、积分额度、如何奖惩等事项及其动态调整等。二是积极搭建多方参与合作共治的开放性平台。通过平台积极征求普通群众、群众代表、党员、乡贤以及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合作单位、当地政府等意见,形成既符合各地实际、切实可行,又获得居民广泛认可的积分制治理规则,并借力拓展积分兑付范围。三是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在权利、关系、需求等维度的互动治理机制。调整治理目标、优化实施流程、完善评价体系,健全主体间的衔接机制。

  三、推动信息技术到数字赋能的纵深发展,提升应用效能

  积分制作为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的产物,需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一是通过积分数据把脉基层治理状况。“数字积分”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开展区域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基层治理状况的有效评估;还可以依托城市大脑通过对分数数据进行加权,对区域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水平、地方政府基层治理能力进行评估,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二是通过积分数据建模动态预警基层治理风险。依托数字技术,通过对积分事项内某些特定事项的得分累计值,或若干累计值的加权建模而得出的综合值,设置最高阈值或最低阈值,自动对基层治理状况进行风险预警;亦可通过对一段时间积分事项内某些特定事项的得分累计值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比对,对基层社会治理某些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同时对村社一级基层组织的治理状况与治理能力进行风险预警。三是充分认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探索公共数据的产品标准化,规范数据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公共数据有序开放路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慈溪市委党校)

河南日报评论 06创新推行积分制治理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4-09-12 2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