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离月亮最近的中秋

《河南日报》 (2024年09月17日 第 04 版)

  □廖华歌

  中秋是月亮的节日,更是团圆的象征。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夜,一轮皓月当空,记忆之门倏然打开,那次离月亮最近的中秋,是如此铭心刻骨,永难忘怀……

  2005年9月18日,正值中秋,当地时间17点50分,我随河南作家代表团离开新西兰,乘机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继续访问交流。那天一大早,我们就特别兴奋和欢欣,话题离不开一个“月”字。全团的人都是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节,人人心里都涌起眷恋和思念,大家争相讲述自己经历中最有趣最难忘的中秋故事,更对古往今来咏月的诗词盛赞不已。

  在机场,我匆匆给家人和女友寄了明信片,上写“月是故乡明”“愿月长圆如此夜”。可令我失望的是,登机前,我们一行人曾仰望天空寻觅,却未能看到渴盼中的月亮,在中餐馆和超市,也没有买到我们心心念念的月饼。原本计划晚上8点多到达墨尔本后,再继续去商店寻找月饼的,登机后被告知,飞机某部件不太好用,需要修理,乘客们只能静坐机舱待飞,想买月饼的打算泡汤。

  天气这么好,晴空万里不见一丝云,我们肯定能见到月亮的,这时尚早,月亮还未出来呢。一个男作家自信满满地道。

  我热切回应:待会儿我们在飞机上就会看到了,那可是万米高空的月啊,离我们最近,笃定是非同寻常的相见。

  后排一女作家激动地说:兴许自己这一生中,唯此次中秋离月亮最近……

  一瞬间,我被一种特殊的情愫所触动,那些描写月亮的清词丽句,纷纷涌上心头,就这样,在陌生的异国,我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张若虚等诗人,老朋友般亲切相遇,被他们的诗句深深温暖着。诗人们为月吟咏,遥寄情怀,或诉相思,或伤别离,或感身世,或抒旷达,或寄济世报国之志,或借以表达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都无不情由景生,景由情变,面对亘古的月亮,诗人所处环境和命运遭际不同,他们各有不同感受和领悟,吟月诗作也就各具特色……

  当飞机终于起飞并在高空稳稳飞行时,坐在后舱靠窗的我,忍不住倾身窗口,目光一次次向外探望,虽然什么也没看到,但我却执信这一镜圆月,早已升起在东方,它清辉朗照,笑望人间,我内心汪洋着无比的温情,恍惚间,我分明听到月亮行走的声音了,闻到月亮的气味了,感受到月亮的体温了……

  看见月亮了吗?与我邻座的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胖妇人,一直显得高傲不屑的样子,没想到她中文说得这么好,此刻她边礼貌地问我,边示意让我和她暂换一下座位,她也想看看月亮。尽管我反复告诉她,什么也看不到,可她仍然很坚持,微笑着做着“请”的手势,我只好与她换座位。想不到她这一开头,引得旁边的人也不断与坐在窗口的人换座位,明知看不到月亮,可人们仍乐此不疲地对窗望月,直到空姐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不要这么来回走动,大家才安静下来。很明显,因了这中秋之月,不同国度的陌生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变得友好、和睦。虽然看不见天上的月,但人们却需要一种心灵的仪式,只有在这个节日夜晚的高空看一下月亮,心才会踏实、安然和满足。

  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轮明月,月亮负载着人类太多太重的情感和寄托。难怪《全唐诗》共五万首,诗中出现“月”在万次以上,李白有三四百首诗写到月亮。不敢想象要是没有了月,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飞机晚点一个多小时,到墨尔本已是晚上9点多了,商店都已打烊。我坚信,一定是冥冥之中有神奇的力量推动着,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我们在异国他乡,尽可能近地与月亮在一起。

  走出机场,我一眼看到了明净深邃的天空中那轮又大又亮的月,它孤轮高悬,意蕴深深,辉光淋漓。我一声惊呼,直如他乡遇故知,大家立时欢呼雀跃,深情仰望,月光拉长了我们的身影,向我们传递着无限的温柔与体恤。没有谁提议,完全是心有灵犀,我们遥望明月,几乎同时向着家的方向躬身合掌深深祝福。

  环顾周围陌生的异域建筑,我心潮起伏,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那些盲目崇信“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人,真该狠狠打脸!今夜实地见证,这月亮我无论怎样看去,都不是我心目中纯粹的正圆。

  我的话引来大家纷纷呼应。在游子心中,无论走多远,也无论在什么地方,唯有自己国家自己故乡的月,才是最圆最大最亮的,除此,任何地方的月亮都不可能是我们心目中纯粹的正圆。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那里有我们的根,我们的爱,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一齐大声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顿时我目光潮湿,有一种东西在胸中狂烈奔涌且顽强升腾,今夜故乡的圆月,一定记得,我们早已约定了千载万年的永远……

河南日报中原风 04一次离月亮最近的中秋 2024-09-17 2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