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劭辉
我最初对运河的认识,来自14岁那年。当时喜爱文学的我,读到了臧克家的名作《运河》,那些震撼心灵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我立脚在这古城的一列残堞上/打量着绀黄的你这一段腰身/夕阳这时候来得正好/用一万只柔手揽住了波心/……运河,你这个一身风霜的老人/盛衰在你眼底像一阵风……”多么沧桑壮美的画面啊!我就是从那时才知道,中国的大江大河,除了长江和黄河,还有一条河叫运河。
但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成年后会到十三朝古都洛阳工作,并在隋唐大运河河首——洛河畔定居生活。这,或许是冥冥之中我和大运河的缘分吧。
洛阳因地处洛河(古称洛水)之阳而得名。洛河,是洛阳的母亲河。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数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
通济渠分东西两段,永济渠开凿,则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然后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公元610年,隋继续开凿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
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洛河为起点,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在国内,很多人可能知道京杭大运河,但不一定了解隋唐大运河,这是因为京杭大运河在元明清时期不断建设修缮,时间上离现代人更近,而且很多航段现在仍在使用。殊不知,隋唐大运河开凿要比京杭大运河早数百年,也可以说隋唐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隋唐大运河自开凿之初就非常注重植树绿化。“堤畔筑驿,树以柳”,自洛阳至邗城(扬州)两千余里长堤上尽栽柳树,形成绿色长廊,以至于还有流传到今天的“隋堤烟柳”的名句,常常被诗人引用。
今天,在洛阳瀍河回族区瀍河入洛河西北角,一座形似船帆的金色屋顶建筑格外醒目,它像连绵起伏的风满船帆,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洛阳精心打造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上午9点,博物馆开馆,熙熙攘攘进馆的队伍,足以看得出大运河的吸引力。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让洛阳集千年运河、丝绸之路、万里茶道、世界古都的身份于一身。“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中外商旅,莫不咸集”。那是怎样的盛况啊!
隋大业初,隋炀帝命宇文恺在洛河两岸营建了方圆73里的东都,隋代洛阳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各部分与天子联系在一起:以洛河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把皇宫看成天帝居所“紫微宫”,并在洛河上建造了当时最大的桥梁“天津桥”,和皇宫正门应天门相连。桥两端有酒楼、市集。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钩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天津桥是一座历史的桥,也是一座诗意的桥。隋唐时期这里是达官贵族才子佳人游玩的繁华胜地,从早到晚,桥上人来车往,络绎不绝。以至唐代诗人刘希夷有“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的曼妙诗句。白居易在《晓上天津桥闲望》中吟诵道:“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即使到了冬天,诗人们也会在此发思古之幽情。孟郊《洛桥晚望》里写道:“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天津桥也是文人墨客相聚会饮的场所。李白写诗回忆自己在洛阳天津桥喝酒的情形:“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天津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200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古洛河石堤遗存时,在洛阳桥西约400米处发现了它的石砌桥墩。当前,隋唐洛阳城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也逐步成型。洛阳市也正在筹划新建天津桥,建成后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大运河和隋唐宫城文化。
凭借发达的漕运,洛阳成为当时真正的“天下粮仓”——隋唐王朝相继修建了含嘉仓、回洛仓、洛口仓等多处大型官仓,含嘉仓总储量曾达到数亿斤。2014年,洛阳回洛仓及含嘉仓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有力物证,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仓窖遗址,像河洛大地的一颗颗明珠,在隋唐的天空下熠熠闪光。
洛阳洛河段,毫无争议地成为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和核心。考古证明,现洛河河道位置与当时的通济渠基本一致。大运河洛阳段的开通,也使“洛水贯都”成为古代城市格局的典范。隋唐洛阳城以洛水为轴线,100多个里坊分列两侧,布局有序,规模宏大,代表了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沿洛河两岸发展这一城市建设理念,从隋唐延续至今。如今的洛阳市,洛河依然穿城而过,静静东流的河水,仿佛在从容地向世人诉说洛阳城千年来的一脉相承。
借用一句流行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一千多年前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就在现代洛阳人的身边。而我,居住在洛河边,几乎天天沿洛河散步。每次步入临河而建的洛浦公园,举目宽阔的河面,耳畔就仿佛传来隋唐遥远的桨声和古渡热闹的市声,恍生穿越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