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禾
兰考东坝头,就在1855年黄河大改道的决口点位置——铜瓦厢。这是万里黄河的最后一道大弯转。黄河自潼关以下滔滔东流,到此地转折向东北。东坝头就在这个大弯转的黄河右岸,也就是弧湾的凹岸上。
时值旱季,在郑州一带几乎干涸见底的黄河,在这里却是水势浩荡。黄河水面宽阔,看上去犹如无边无际的黄色海洋。数百里东流的水势直对东坝头,下游的地势与此地几乎没有落差。不唯没有落差,而且河道越向下游越窄,成了倒喇叭形状。于是河水到此壅积,极易决口。黄河南宋以降的决溢史,大部分是在这个地块上写下的。今兰考县城的主干道黄河路,就是明清黄河故道的主河槽;焦裕禄纪念园一带,则是过去的黄河大堤位置。明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决口中,发生于东坝头位置的就有一百多次。
“东坝头”地名的来源,本与筑坝拦水有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前,黄河由此南下合淮入海,东坝头位置在黄河左岸。这个位置的临黄大堤修筑于雍正三年至乾隆九年。1855年黄河左岸铜瓦厢决口,黄河由此改道折向东北,经山东丘陵北部入渤海,形成了直至今天的河道。东坝头位置的大堤也被冲断。20世纪20年代,官方在这一段断堤的堤头位置(即大河湾东岸)建起堤坝,称为“东坝头”。
黄河的最后一道大弯转,准确地说,在兰考三义寨乡夹河滩村到东坝头之间。黄河在这里由西东流向改为南北流向,形成一段半圆形大凹岸,向下直到老君堂,是由三组凹岸和凸岸组成的连续“S”形。这一段连续“S”形弯转河段,被划为险工段。除了两岸黄河大堤一再加强之外,两岸每处凹岸都有调节水流方向的控导工程,一些形势严峻河段,还有防止河水冲击临黄堤的护滩、裹头工程。这些系统、坚固且连续的防御工程,其中的很多基础工程是在20世纪后半期陆续修建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针对黄河水势变化,这个大河湾两岸相继完成了堤坝加固、延长及一系列的护滩、控导工程,逐渐形成现在的防御规模。
幼时读书读到焦裕禄故事,只知道兰考这个地方有风沙有盐碱。后来有了点地理常识,偶尔想起这个地方,会纳闷儿,为什么这大好的平原上会有风沙和盐碱?原来这风沙盐碱,都是黄河改道造成的。几乎兰考全境,都曾遭遇过黄河泛滥的灾难。这是黄河出峡谷向东地势最低的地方,再向东便是地势高峻的山东丘陵。西来的河水流到这里已是水势浩荡,但入海的通路却迎面被堵了个结结实实,于是只得转折向南,或者向北。因为地势低洼而流势不畅,黄河下游只要遇到洪水,这里最容易出现决口;同样因为地势低洼,洪灾过后涝水难退,于是土地大面积出现盐碱;黄河改道北流之后,故道及河滩上泥沙仍在,于是处处沙丘。洪涝、盐碱、风沙,曾是兰考的“三害”。“三害”说起来简单,要治理,着实没那么容易。但焦裕禄在兰考不到两年,居然把“三害”给治了。
焦裕禄做事尊重事实与逻辑,他喜欢开动双脚四处查看。他带着他的“三害”调查队,寒暑不论,风雨无阻,找风口,探水路,一年步行五千里,不唯把“三害”的来龙去脉查了个一清二楚,还从老百姓上坟的细节里想到了“贴膏药”“扎针”的治沙偏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四面八方都看过了,枝枝蔓蔓都弄清了,诸事成竹在胸,所以,他的办法管用,一动手就能掐到要害,事事做得彻底。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做事靠谱的人,他们会铁了心地跟随。在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年代,兰考人硬是跟着焦裕禄,把连片的沙丘变成了泡桐林和刺槐林,把二十多万亩盐碱地改造成为良田。兰考的田野和街市绿莹莹的,很难想象当年那种黄沙漫天、盐卤遍野的景象了。大片大片的刺槐林与焦桐林,犹如无字的纪念碑。
大河湾一带的河岸防护,可谓环环相扣、壁垒森严。即便如此,也还是难以杜绝险情。二十余年前,大河湾一处凹岸位置的生产堤发生决溢,黄河大堤内滩区居民十多万人曾被大水围困。谁也想不到,在固若金汤的黄河堤防之内,河水竟在一处生产堤上撕开了缺口。当时,花园口监测径流量只有每秒三千多立方米,几乎不能算是洪水。但这貌似无关紧要的缺口,却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日夜抢险才得合龙。也是从那次抢险消息,我才注意到黄河下游大堤以内的河滩上,还有上百个村庄。那次险情仿佛黄河给人的警示——滩区是属于黄河的,是河水的备用区,纵有利益,也不能占用。此后三个多月,当地滩区村落全部迁出。以后数年,黄河下游豫鲁两省的滩区村庄陆续迁出。
在一处控导工程上首,当年堵口时打下的竖桩还在。那是一排盆口粗的钢管。它们深深扎在土层下,裸露的头部已生锈。我站在那个巨大的盆沿状生产堤上,想象当时挑灯夜战、艰苦堵口的情形,不由得暗暗心惊。这还是在拥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工具的今天,还只是一处小小的生产堤决溢。可以想见170多年前铜瓦厢大决口时,这里会是怎样的境况。
三千年前的古人赞颂大禹治水的功德:“微禹,吾其鱼乎!”不是大禹,我们都成了水中的鱼了。这样的赞颂,应该献给华夏历史上每一位治水人——成功的和失败的;也应该献给集中了数千年治河智慧和几代治水人辛劳的黄河堤防与泥沙治理系统,给每一道临黄堤、遥堤、月堤、丁坝、裹头,给每一座水库,每一片沉沙池、淤地坝、蓄滞洪区,古时的和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