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易豪 王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事关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福祉,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实现乡村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内涵之一,而数字赋能正是符合乡村发展与时代发展的重要路径。
尽管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类:第一,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和质量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的需求。由于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数字设备普及率低,设备老化和维护困难等问题长期存在。第二,治理主体传统既定思维与现代化治理存在冲突。传统治理方式依托地方权威和家族、宗族等社会关系,强调灵活性、感情因素和地域性规范,虽然能够处理一些事务,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均。现代化治理则主张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民主参与,强调通过法律法规、数据支持和专业化知识提高治理效率。然而,传统治理主体常对这种模式存在抵触,认为其忽视地方特色与文化习惯。第三,数字利维坦潜含技术异化风险。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可能导致对个体自由的过度干预,形成“全知全能”的数字治理机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多样性。此外,技术的偏见和不完善性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导致特殊群体的被边缘化。技术本应服务于人类,而在数字利维坦的框架下,技术可能成为一种压迫力量,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
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做好“硬件”与“软件”的平衡,确保技术能够真正为乡村发展服务。第一,在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首先,提升网络覆盖率和质量,政府应与电信运营商加强合作,投资光纤宽带并推广卫星互联网和5G等无线技术,确保偏远地区也能享受高速网络;其次,提高数字设备普及度,政府可提供补贴,鼓励居民购买智能设备,并在公共场所设置数字服务站,推动设备捐赠活动;最后,建立专业的设备维护队伍,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升乡村居民的信任和使用体验。这些措施将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第二,针对治理主体传统思维与现代化治理的冲突,应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一方面,要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确保传统治理智慧得到合理保留;另一方面,推动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引入,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和宣传,帮助传统治理主体理解法治和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应引导基层组织在实践中探索本地化的治理模式,将现代化治理手段与地方特色相结合,逐步完善制度设计,提升治理效率。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承继传统优势,又能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第三,针对数字利维坦潜含的技术异化风险,应采取多维度的监管与改进措施。首先,政府应制定清晰的法律法规,规范数字治理的应用范围和方式,避免对个人自由的过度干预;其次,要加强技术伦理的研究,确保数字工具的设计与应用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技术偏见;再次,数字治理的实施应注重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允许社会各方对数字决策进行监督,确保技术手段不会压迫个体的自由与尊严;同时,要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权益,确保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中不被边缘化。通过完善监管框架和技术治理,确保数字化进程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扎根于此、深耕于此,不断应对挑战,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潜力,实现乡村善治,走出符合乡村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新路径,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范本。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