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
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发现新问题、破解新课题。但遵循规律不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既老老实实地按规律办事,又勇于创新,始终牢牢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就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保护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要在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框架下,从“六个必须坚持”的维度,进一步把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走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路子;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引领中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内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是当今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形态。立足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六个方面组成的理念清晰、内容全面、逻辑严谨、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点,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中国不但以实际行动实现自身诺言,还为世界生态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坚持走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道路。
深化和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路径。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展开探索的课题,并经历了从环境保护理念到生态文明理念升级转换的发展历程。从世界观角度回顾和反思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生态文明理念历史演变,对于我们转换发展方式和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即实现了“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并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领会“五个重大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夯实“四个重大转变”的巨大成就,有助于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的特质在于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各自发挥其功能,政府在生态治理中以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制度来规范各种主体的实践行为,进而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又强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发挥其监督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治理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机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世界观逻辑及其价值意蕴研究,有助于帮助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性特质,一方面,必须坚定地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