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化河南炼化公司职工现场调整操作。受访企业供图
1月1日,在安阳市内黄县一家育苗基地,农民们在嫁接瓜苗。刘肖坤 摄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博士吴会芳正在用移液枪进行实验。本报记者 师喆 摄
1月1日,在焦作市博爱县团结路上,一家花店的店员正在准备顾客订购的花束。程全 摄

1月1日,繁忙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这里承担着中欧班列(郑州)开行任务,是连接河南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核心提示
一日今年始。元旦,是挥别的时刻,也是全新的起点。
刚刚过去的2024年,河南交出一张分量十足的答卷。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我们当以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姿态开启新的一年?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冬日的中原大地,处处可见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新图景,抓项目、忙生产、促投资、拼经济……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都在为梦想拼搏。担当奋进、加压奋进,我们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本报记者 郭北晨)
科研一线 实验不“打烊”
□本报记者 师喆
1月1日,正逢元旦假期,河南省科学院大楼里却活跃着不少科研人员的身影。
5楼实验室内,生物医学研究所博士吴会芳正忙着做实验。“科研人员哪有什么节假日,生活节奏都是根据实验进度调整的,我今天还休息了半天呢。”她笑着说。
吴会芳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2024年4月入职河南省科学院生物医学研究所。每天,她的生活“不是看文献,就是做实验”。
“科研攻关不‘打烊’,实验是永远做不完的。”她说,有时候一天从早上9点做到晚上9点,等实验结果出来,进行对比分析重新调整后,新一轮的实验又要开始了。
令吴会芳如此忙碌的,是一项有望让人“返老还童”的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开展对衰老和衰老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发现能够有效防治和干预的技术或产品,是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需。
吴会芳所在的PI团队,由深耕抗衰老领域数十年的姬广聚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衰老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实现小鼠“逆龄”生长的药物,可以显著延长实验小鼠的寿命,使衰老脱毛的小鼠重新长出毛发,并且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该产品正加速向临床推进。
“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抗体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已经通过抗体工程技术成功获得了一些针对性纳米抗体。”她介绍,接下来将在小鼠模型中做进一步疗效验证。
新年新气象,吴会芳也有自己的新年目标。“我们计划构建几个大型的衰老和衰老相关性疾病的抗体库,例如纳米抗体、单链抗体、单克隆抗体等。未来我们可以利用抗体库筛选出多种能够防治或延缓衰老及衰老相关性疾病的抗体药物,为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贡献力量。”面对这份将由她负责的工作,吴会芳充满期待。
中欧班列 新家换新颜
□本报记者 郭北晨
1月1日早晨,太阳刚露头,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国际邮件及电商分拨中心项目的工人们就成群结队去上班了。
“工期只剩最后3个月,我们得冲刺!”中建五局郑州分公司项目负责人杨亚童拎着早餐来到办公室,工作间隙吃上几口饭。从他背后的窗户向外望,4幢大型钢结构建筑基本成型。
为满足“万列千万吨”开行目标,中欧班列把“家”从郑州经开区搬到了郑州航空港区,面积从5.8平方公里扩大到50平方公里,建设标准也对标“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
“国际邮件及电商分拨中心项目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亚童忙活个把钟头后,起身熟练地戴上安全帽,来到施工一线“打卡”。项目去年7月开工,今年3月就要交付,杨亚童从接到任务开始,只有一个感觉——“压力山大”。
“为了抢工期,我们砌体、机电等多个工种同时开工,高峰时期有500多人同时作业。”杨亚童说,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70%的工程量。
工期紧,但工序不能出错。每天早上安排完工作,杨亚童就来到工地上,钢结构防火、顶棚防水是他检查的重点,偶尔碰到安全操作不规范的工人,他会严厉批评。“一个个工作面上,每天都有可喜‘战报’。”眼瞅着建筑拔地而起,杨亚童很激动。
临近中午,新年首列国际货运班列从郑州国际陆港西站鸣笛启航,河南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再启新程。杨亚童感慨:“西站距离项目不到10公里,用不了多久专用铁路线也将修通,到时候咱这里也会是‘驼铃阵阵’。”
以链聚势 香菇“食”力足
□本报记者 孟向东 王娟 本报通讯员 刘禾 刘剑飞
1月1日,走进位于西峡县的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景食品”)香菇酱生产车间,浓郁的菇香扑鼻而来。“我们每口锅一次可以炒制300斤香菇酱。产品有原味、麻辣、奥尔良等多种风味,深受市场欢迎。”仲景食品香菇酱三车间主任董文聪对记者说。
仲景香菇酱选用优质西峡香菇为原料,并完整保留了其原始营养成分,酱香浓厚、菇香宜人,已经成为国人厨房里的佐餐佳品。
一瓶小小的香菇酱,一头连着全国食客的味蕾,一头连着当地农民的钱袋子。“最初香菇收购价在每公斤6元左右,去年已经涨到了每公斤32元。”仲景食品品牌总监屈云鹏介绍,过去收购来的香菇只进行初加工后便流入餐饮企业、商超,如今经过深加工,附加值增加,还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环节价格提升。近几年,仲景食品平均每年在西峡县采购香菇原料超2500吨,有效带动了当地香菇种植和加工规模的扩大。
目前,西峡县已有食用菌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79家,共有原菇、罐头、休闲食品、发酵酱、食品调味料、功能保健品等6大类近200种产品,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香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香菇种植业不断提质增效。目前,西峡县香菇种植业效益每年稳定在30亿元左右,香菇产业年综合效益达260亿元以上。全县20余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
西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贾淑华介绍,从2025年开始,西峡将在全县16个乡镇新建高标准香菇种植基地2000亩,并以总投资的10%建设高标准四季出菇大棚,探索“多季出菇”模式,西峡香菇也将迎来“新年景”。
沟渠连通 人勤助丰收
□本报记者 刘一洁
1月1日一大早,晨雾未散,驻马店市平舆县万冢镇郭寺村村头的农田边,翻斗车、挖掘机等机械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小麦已进入越冬期了,沟渠里没有积水,我们趁着这个时间,抓紧把村里的沟渠通一通。”村干部赵志强边跟记者搭话,手里拿着的铁锹一刻没停下。
郭寺村有7000多亩耕地,整个村沟渠连通的作业量有10余公里,量大、任务重,村里经常是好几处同时作业,赵志强就骑着电动车往返于各个作业点。
“早上五六点就起来了,得在工人作业前交代好工作任务和注意事项,还得保证作业质量。”2024年11月中旬,郭寺村全面铺开沟渠连通整治工作,赵志强作为负责人之一,忙得不可开交,但却心甘情愿,“如果沟渠不连通,一到夏天遇到大雨,渠里的水排不出去,遭罪的就是农民。我们把工作往前赶,村民种地就能放心。”
村民任文生种了10多亩小麦,看着地头的作业车十分高兴,“全村的沟渠都疏通了,旱了能引水,涝了能排水,种地心里就踏实了”。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冬春季节历来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期”。
驻马店作为产粮大市,全面梳理沟渠现状,精准摸排三沟四渠“堵点、漏点、断点”,九县一区全面展开沟渠连通整治行动,掀起了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大会战”,目前已完成沟渠连通整治19621.7公里。
“我们将加大修沟补渠、疏沟通渠、固沟护渠力度,为农业防灾减灾、粮食保产增收奠定基础。”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投入运营 “炼”接新气象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1月1日,中石化(河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河南炼化公司”)正式全面投入运营,以全新面貌开启新征程。
就在前一天,位于洛阳市孟津区的中国石化河南炼化公司厂区,炼塔高耸、管线纵横、机泵欢唱,一幅生动的工业画卷展现在眼前。当日,近千名员工坚守岗位,精心操作、精细巡检、精调指标,用实际行动迎接企业“新”气象。
中国石化河南炼化公司执行董事王家纯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挖掘装置运行成本,着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强化全链条、全流程优化创效,努力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留下公司的崭新印记,确保实现经营创效开门红。”
作为洛阳产业发展“头号工程”的百万吨乙烯项目,实施一年多来稳步推进。冬日暖阳下,中国石化河南炼化公司百万吨乙烯项目现场机架高耸,孟津区华北路以南区域,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忙碌,为强夯作业做准备;华北路以北区域,15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地基预处理详勘正在收尾,国四套其他装置的详勘也将于近期实施。
“新质”活力,如日东升。
“2025年是公司运营的起步之年,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碳增绿’方向,聚焦‘炼油打造中西部航煤生产储备基地、化工打造茂金属聚烯烃生产基地’,以‘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西部重要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生动实践,加快推进乙烯项目及航煤管道建设。”王家纯表示。
机器轰鸣 企业加速跑
□本报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本报通讯员 韩汶舒
2024年12月31日,走进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的商丘睿控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
“公司主要进行地下测量仪器的研发生产,其中研发的Pangolin C475智能旋转导向系统,可有效提升钻井的速度、安全性和井眼轨迹控制精度,降低旋转导向服务难度和费用。”该公司负责人孙青山介绍,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20%,产品远销美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位于睢阳高新区的河南省中联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同样繁忙。“最近订单接连不断,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工。”该公司工作人员说,经过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公司已实现了汽车玻璃2mm系列产品长周期、高品质的稳定生产,主订单完成率提高了50%。
眼下,睢阳区各企业生产纷纷按下“加速键”,铆足干劲,拼出经济发展“加速度”。其背后,是睢阳区一系列有力举措的保驾护航。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睢阳区围绕“2+4”产业布局,深入落实产业倍增计划,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睢阳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整合政务信息、公安、城管、交通、人社等部门系统功能,实现数据资源“一网汇聚”、政务信息“一网统管”,打造具有睢阳特色的智慧城市业务应用,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