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琛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文化自立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理论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其中蕴含的人民文化实践主体性、人民文化价值主体性、人民文化权力主体性和人民文化利益主体性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立场的精髓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主体性方面的深刻洞察,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人民性的优秀品质,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超越。
人民群众是文化实践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本质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民是文化实践活动的核心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实践的广阔画卷中,尽管不同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各有差异,但推动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到多姿多彩的民俗庆典,从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到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人民群众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为文化注入了深邃的内涵和蓬勃的生机。这些文化实践不仅真实映照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图景、情感世界与价值追求,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民族的独特性格,强化了民族的内在凝聚力。
充分激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文化实践的强大驱动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党和人民造就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辉煌事业。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的征途中展现出非凡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主动。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到短视频创作的风靡,再到数字艺术与虚拟现实体验的创新实践,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历史无数次证明,无论是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还是现代文化的日新月异,皆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劳动结晶。因此,只有紧密依靠人民,汇聚起人民中蕴含的无限智慧和磅礴力量,方能继往开来,不断书写新的伟大成就。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满足这一需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文化迈向繁荣的必经之路。文化如同心灵的滋养品,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民提供精神滋养,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赋予人民以精神力量和前进动力。相较于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更高品质、更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为满足这一需求,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对不同年龄层、社会背景和知识水平群体的精准覆盖,确保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目标。
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不仅是文化实践创造主体,而且是文化价值评判主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途中,必须坚守人民权力至上的原则,确保人民成为评判文化建设成果优劣的最终权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指出,党的文化领导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国家文化权力的主体,所有文化权力均源自人民。文化建设的真正效果,应当由广大人民群众来检验与评判,将人民的拥护程度、赞成与否、喜悦之情以及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效的至高无上的准则。
人民群众的监督和“阅卷”是文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所在。群众的监督和反馈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能够精确衡量文化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生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有着最权威的发言权。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评判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他们不仅关注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更看重这些产品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情感需求以及价值观念。唯有当文化建设真正贴近群众、深入人心,才能赢得群众的喜爱和褒扬,进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为人民服务是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宛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不断滋养着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为人民服务,则是这条文化河流中最为清澈、最为甘甜的部分。它要求我们在文化的创造、传播及享受过程中,必须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确保文化发展的果实能够惠及全体人民。文化建设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它致力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充实、更多元、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既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呼唤,也是一种明确的实践导向,引领着文化建设不断迈向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更加反映民众意愿的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对文化建设的要求现实而具体,利益导向、工作导向、研究导向和创作导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人民是文化实践的主人翁、文化价值的创造者和文化利益的享有者,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从民间故事到地方戏曲,从民俗活动到节日庆典,无一不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如果脱离了人民,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建设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强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