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杰
“愚公移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寓言,这则故事的发源地,就在今河南济源。日前,由济源市委宣传部、济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创制的音乐剧《愚公移山》,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公演。该剧自2023年在北京中央歌剧院首演以来,引起了热烈反响,本次公演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帷幕。
《愚公移山》音乐剧以《列子》所载故事为原型和基础,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了创新性改编,既有古今元素之对比与应合,又有中外元素之并陈与融合,满含艺术实验色彩。
结构方面,该剧主要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王宁”回到故乡济源为引子,串联起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围绕“愚公移山”故事的固有情节而展开;第二部分主要以“王宁”的回忆为重心,展现其父辈挖山开路的事迹;第三部分采取穿越手法,来展示“列子”与追慕列子的北大博士生“御风”之间的对话,确认“愚公精神”的价值与意义。三部分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独特的“套环”式结构。
情节方面,在保留“愚公移山”基本故事架构的同时,又增添了诸多细节,充满了艺术想象,真实之外多有虚构,虚实之间相生又相成,呈现出奇特的艺术美感。
人物方面,剧中着力塑造了古代的“愚公”“智叟”“列子”与当代的“王宁”“御风”“邹老师”等重要形象角色,以充分的艺术空间塑造了众多群像,其中不乏“操蛇之神”这样出彩的配角。人物关系上,古今两组也相映成趣。“愚公”与“智叟”在称名及性格上,具有对立属性,二者同属“列子”笔下的书写;“王宁”与“御风”是男女朋友,理念亦有相对,二者都受到北大“邹老师”的引领。这种巧思与安排,增加了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语言方面,整部剧采用了中文“说唱”的形式,除了美声、RAP等唱法之外,也运用王屋琴书的乐调铺排,有中西合璧的意味,这也是该剧最亮眼的特色之一。具体人物的语言,以明白晓畅的白话文为主,有些地方兼采济源方言与英文,也有《列子》等典籍中古语的化用。清代诗人田雯创作的《王屋山歌》,也被谱上曲,成为真正的歌。
丰富的元素和艺术样态,被糅合进《愚公移山》音乐剧中,令人惊叹与赞叹。对于音乐剧乃至整体戏剧而言,元素的丰富、形式的新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传递。
“愚公移山”故事的精神内核,在音乐剧中得到了充分保留。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故事广为传颂,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困难面前不绕弯子,解决问题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意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引用“愚公移山”故事,号召全民族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先生创作国画《愚公移山》,激励国人坚持抗战。
音乐剧中“愚公”的形象,言辞充满正气,动作充满力量,配合上铿锵有力的台词以及专属音乐《打夯歌》,生动展现出“愚公”的昂扬斗志,以及寄寓其中的乐观、坚强与豁达。此种形象与品格,不仅源自传统文化的累积与浸润,也与中国共产党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推崇,密不可分。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的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愚公移山》的演讲,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也因此完成了民族传统文化向革命精神的转化。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愚公移山”也因此成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与重要符号,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愚公移山”新的时代内涵。时至今日,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中原大地培育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一起,承载着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济源围绕愚公移山精神这一文化IP,推出了音乐剧、动漫电影、“神话济源”系列交响乐组曲等一大批优质文化产品,这是当地立足本土优质文化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结合”的具体行动与实践,对促进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时代浪潮和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应是当代文艺作品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愚公移山》音乐剧,不仅是一次可贵尝试,更是一种难得的示范。音乐剧致力于塑造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承续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愚公移山”精神的发掘和阐释;既对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作了现代化展示,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又自觉承接时代的精神赋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展现着中国文化跳动的脉搏。(邵杰,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