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河南日报》 (2025年01月16日 第 06 版)

  □黄其杰

  冬日的河南大学校园,微风轻抚,阳光和煦,黄叶铺地,绿意尚存。与彭西春教授相约校园,聊绘画、谈创作,令人沉醉其中。

  彭西春教授曾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现为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创作、教学、理论等方面成绩斐然。

  彭西春教授以人物画名世,是公认的工笔人物画家、学院派画家,聊天也就从这开始。

  “现在摄影技术已进入显微阶段,工笔画如何从技术表现中凸显出来?”一见面,笔者即抛出这个稍显突兀的话题。

  “摄影和绘画都具有对现实世界记录的功能,摄影是借用专门设备完成的,绘画是借用一定的工具材料,通过手绘来完成的,二者属于不同艺术门类。虽然都是表现现实物象,摄影相对客观,绘画比较主观。工笔画看起来精细、逼真,实则和客观物象差别甚远,更不同于照相机拍出来的图片,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蕴含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物象的简单复制。就表现物象本身来讲,中国画抛开了表面的光影和明暗,描绘的是物象本质的东西,追求的是画家用中国画的眼光观察出来的真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当然西方绘画从后印象派开始,也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了,也把表达画家主观情感放到了主要地位。”彭西春教授对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的特质,有着清醒认识。

  彭西春认为,现代人物画需要吸收西方的造型元素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更应该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中国画比较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同样一条线,东方人的理解和西方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更注重线本身的审美,比如,要一波三折、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等,这和中国书法一脉相承。中国画讲究留白,留白不是单纯的空白,这个白是有形象有意象的,可以是天空、云、水、气等,空中有意,白中有象,这是中国画玄妙的地方。在人物画里,留白处理好了,画面黑白灰关系明确,且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画耐品、好看。

  中国画从内容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从形式上分工笔、写意、没骨,写意又有小写意和大写意之分。彭西春教授主要画人物画,早些年偏重于工笔,近些年偏重于小写意和一些兼工代写、工写结合的作品。

  彭西春认为,“兼工代写”“工写结合”的小写意画法,相对轻松灵动,较为适合自己的性情,既有中国画“工”的深入刻画,又有中国画“写”的笔墨放达。人物画一定不能偏离形象,要画得像对象,这个“像”不一定“准”,“不准而像”“不像而像”才是人物画造型的最高要求。

  “工写结合”“不像而像”这种创作基调,是彭西春教授人物画的艺术追求。通过大量写生,把握人物最本质的特征,把感觉最强烈、情感上最触动的东西强化提炼,把次要的表面化元素给予弱化舍弃,以求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像文学作品一样,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比如,在创作《姚雪垠》画像时,在服装、背景等次要元素上求简求虚,在人物神态、表情等方面求像求真,着力表现一个作家、学者的睿智、和蔼等。

  作为学院派人物画家,彭西春认为,学院派有着重规范、重典雅、重传统、重技法的创作模式,在人物造型、深入刻画上具有明显优势,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但这种规范的创作模式,不免带来观念的保守和个性的缺乏。作为学院派画家,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孤独地跳舞,广为吸收、相互借鉴才能在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

  为劳动者画像,为奋斗者讴歌,是彭西春人物画创作的主题之一。彭西春认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普通打工者、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发展付出了辛苦劳动,他们需要被描绘被讴歌。“我画他们是因为被他们的形象所感动,他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正是这些看起来脏兮兮的服装和凌乱的道具,才激起我表现他们的欲望。在我看来,这些劳动者的风姿,形式上是美的,本质上更是美的,要通过他们的外在美,表现揭示他们的内在美”。

  彭西春认为,不能概念化劳动者,“笔墨当随时代”,要把新时代劳动者的乐观、阳光、坚毅这些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画农民工要画出现代人的气息,画出他们的精气神。要深入他们的生活,更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把自己的感情与劳动者的感情共鸣起来,先感动自己再感动观众。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历来有以画记事的传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河南日报文艺评论 06谈艺录 2025-01-16 2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