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泱泱碧波扬(新思想引领出彩之路 绿色之路)

《河南日报》 (2025年01月17日 第 T04 版)

  淅川县大石桥乡一处特色民宿。本报资料图片 崔培林 摄

  参加2024年三门峡马拉松的运动员通过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赛道。本报资料图片 杜杰 摄

  郑州北龙湖湿地公园,疣鼻天鹅在水中嬉戏。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洛阳市孟津区黄河一号公路核心区的小浪底库区,黄河自然风光、文化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相映成趣,慢行交通系统、旅游驿站、露营基地、观景平台点缀其中,成为热门打卡地。本报资料图片 郑占波 马绍磊 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一帆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全国唯一地跨四个流域的省份。泱泱大河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2019年9月18日,河南郑州,一场牵动黄河沿线9省区的会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留下殷殷嘱托:“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一边是国家战略,一边是国之重器,使命重大的河南,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之路。

  幸福黄河幸福长

  1月13日,郑州,晴。记者驱车沿江山路一路向北,此行的目的地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跃然眼前。

  偌大的广场一侧,106米高的炎黄二帝巨塑依邙山而立,威严肃穆。塑像凝望之处北去千米,浩荡黄河尽收眼底。浅滩湿地上,几只白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

  2019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这里,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听取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汇报。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眺望黄河郑州段,但见天高水阔,林草丰茂,一片勃勃生机。

  次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千钧。

  而今,2000多个日夜流逝,黄河奔流不息,守护母亲河号角不止。

  牢记殷殷嘱托,河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综合、系统、源头治理,大美黄河日新月异。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河南“塞罕坝”民权林场,6.9万亩林地在黄河故道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风沙地,今朝碧浪摇;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荒山蜕变,四季常绿,登上望江亭远眺,黄河美景尽收眼底……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滔滔黄河两岸,“绿链”串起河道、滩区、防护林。

  生态文明之花次第开放——

  “天鹅之城”三门峡,每年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1.5万只;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民权黄河故道,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惬意生活……

  5年来,全省沿黄干流建立沿黄湿地保护区5处、湿地公园35处,黄河流域建成自然保护地220个,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流域内累计创成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省级生态县,美好生态开花结果。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沿黄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98.9%、77.1%、61.5%;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洛阳成功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站在了绿色发展的更高起点上。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黄河正以新的姿容造福中原儿女!

  一渠清水泽万方

  1月14日,陶岔渠首,清澈的水流激荡起白色水花,快速涌出闸口。

  这里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源。一渠清水由此北上,横贯1432公里,润泽华夏北国。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水质监测员黄进最有发言权。他说:“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在河南省境内共有23个水质监测国控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常规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全因子监测。通水10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Ⅰ类。”

  一渠清水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捞起网箱,拆掉虾塘,推倒牛棚鸡舍……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丹江口水库库区的10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地处渠首的淅川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漫山遍野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邹庄移民新村里,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小楼错落有致,“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拓宽增收渠道,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西峡县,“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成为金字招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

  水是发展之基。南水倒逼着绿色转型,也支撑起沿线高质量发展。

  1月4日下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东南部,两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JSQ6笼车从郑州国际陆港发运,近600辆“河南造”比亚迪汽车走出中原,进入广阔的市场。

  不远处的郑州比亚迪总装工厂,不到一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自2023年4月在郑州航空港正式投产以来,该工厂已累计生产整车近60万辆。

  选择落地航空港区,水资源是重要因素。“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冲压、涂装、焊接、清洗等环节都对水有很大的需求。”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

  通水10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累计流入南水6.45亿立方米,GDP年均增长14%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河南,缺水之城展翅腾飞,绿色发展足印铿锵。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河南水更清了,山更绿了,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了。大河泱泱碧波扬,一幅人水相融、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图景徐徐铺展。

  ●黄河流域河南段

  建成沿黄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

  流域内率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通水10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Ⅰ类

  数据整理/赵一帆

河南日报特刊 T04大河泱泱碧波扬(新思想引领出彩之路 绿色之路) 2025-01-17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