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员在察看金钗石斛生长情况。崔培林 摄

宁陵县阳驿乡袁庄村果农们以电商直播、现场销售等方式将“阳光玫瑰”葡萄销往市场。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王铮 摄

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收割机在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李若凡 于涛
岁末年初,中原大地,广袤无垠的田野上,麦苗郁郁葱葱,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庄之内,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昭示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莅临河南考察调研,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新县田铺乡的田铺大塆,光山县槐店乡的司马光油茶园、文殊乡的东岳村等地,无不回响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期望。
河南牢记嘱托,正满怀信心、埋头苦干,努力让农业基础更加坚实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昌盛、农民生活更加红红火火,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崭新局面。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1月14日,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各类尖端设施一应俱全,展现出一派现代化农业的新气象。
种粮大户陆爱东在家中悠闲地查看着小麦的生长状况。借助智能手机,他可以轻松掌握苗情、墒情、病虫害等关键信息,从而科学高效地开展田间管理。这种便捷的管理方式,无疑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回溯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他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以前种地真是辛苦得很,一个人顶多能管好两三亩地。”陆爱东感慨道,但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他一人便流转了300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他坦言,高科技的应用不仅省时省力,更带来了诸多实惠。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粮食增产?如何进一步牢牢端稳手中的饭碗?这是摆在河南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河南始终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快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他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的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一排排用瓶子精心装好的种子整齐地摆放在大厅中。这些种子,正是先麦10号、12号、19号等优质品种。
“我们充分利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对麦田进行精准‘把脉问诊’,同时加大科研育种力度,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主任李占满怀信心地说。
河南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积极探索并形成了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新模式。去年,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和示范区,河南共建设了601个小麦高产示范区,总面积达734.2万亩。这些示范区率先推行“五良”集成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均亩产高达1208斤。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斑驳的土坯房与时尚的咖啡屋交相辉映,农家饭的香气在空气中悠悠飘散……在大别山青龙岭山脚下,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宛如一幅动人的世外桃源画卷,静谧而美好。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他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52岁的村民韩冬花,在田铺大塆的“创客小镇”担任店员。每天清晨,她都会先前往“半夏时光”休闲咖啡馆打扫卫生,随后漫步至半月塘边的“文创工坊”,将精美的手工绣品整齐地摆放在店门口,迎接八方来客。
据统计,自2019年9月以来,田铺大塆的返乡创业人员已增至44人,常住人口由原先的210人增加至252人。民宿与农家乐的数量也分别攀升至20家和11家,为当地创造了50余个新的就业岗位。
那么,“穷山沟”究竟是如何蜕变成“金窝窝”的呢?大别山给出了新的答案: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汇聚各方力量,真正为农民而建。
在田铺大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盲目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力求保留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的原始风貌。
白墙黛瓦、飞檐斗拱的外观,与老式的木床、雕花木窗、青砖铺就的地面等内部构造相得益彰,让游客一踏入民宿,便能感受到浓郁的古朴典雅的气息。当地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
门口翠竹摇曳,门头挂着古朴的牌匾,院里设有茶桌,干净整洁的堂屋内,一幅“蕉岭烟云图”格外引人注目,为整个院落增添了几分雅致韵味。
“老家寒舍”是田铺大塆的第一家民宿。其经营者韩光莹当年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投入20多万元对房屋进行改造,并尽可能地保留了田铺大塆的原始风貌与乡土气息。
“以前,村子里冷冷清清,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天天都有游客来,热闹得很。”韩光莹感慨地说。
如今,田铺大塆已累计接待游客2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亿元。仅在2024年,就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
从房屋破败到生态宜居,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安居乐业,从“穷窝窝”到“幸福塆”,田铺大塆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
冬日暖阳下,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内,一排排油茶树见证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1月15日,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自豪地说:“这片油茶树2009年种植,已进入盛果期,产量稳步提高。这里每一棵油茶树都像是农民心中的‘摇钱树’。”
他介绍,每亩地能种植100棵油茶树,每棵树年产值达100元。更重要的是,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农户则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参与共享收益。这一模式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3000多名农民就业。
回望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时殷殷嘱托,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油茶业做优做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信阳市始终牢记嘱托,持续扩大油茶种植面积,不断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如今,光山的油茶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还逐步向茶叶、石斛、有机瓜果种植及精深加工拓展,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大别山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荒山变成了“金山”,也让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司马光油茶园务工的村民郑术友感慨地说:“种植油茶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和周边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在嵩县城关镇叶岭村,丹参种植基地的万亩丹参同样长势喜人。通过成立叶岭片区万亩丹参产业联合党委,近5万亩土地被整合,打造出全国最大的丹参种植基地。丹参种植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庄经济发展,还推出了丹参蜂蜜、丹参茶、丹参药膳等产品,丰富了市场供给,提升了产品价值。
近年来,我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正以“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态势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省已累计创建了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3个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2024年
全省粮食总产量
1343.9亿斤
居全国第2位
小麦单产、总产均稳居
全国第1位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65.7%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超97%
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
8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4个百分点
●“中原农谷”现已集聚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家
种业研发团队53支
引育各类种业企业82家
●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一群多链、聚链成群”
累计创建
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1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103个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全省涌现出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2家
数量居全国第2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72∶1缩小到2023年的2.01∶1
数据整理/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