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考三农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奏响悠扬的琴声。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史长来 摄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村民的幸福日常。本报资料图片 刘剑昆 摄

新县英雄山上的“红旗飘飘”雕塑,时刻鼓舞和激励老区人民永当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人。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刘宏冰 摄
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
□本报记者 赵若郡 李昊
1月12日,兰考大地天高云淡,冬日的暖阳和煦而明媚。
午饭后,魏善民老人骑上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簸箕,驶往1公里外的焦桐。
打扫落叶,浇水,施肥……“这棵树吃多少喝多少,再没有人比我清楚了。”他说,61年来,一天三遍看焦桐,跟吃饭一样自然。
守护一棵树,感念一个人,传承一种精神。
在河南,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党员干部能力作风提升的赶考之路,也照亮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奋进之路。
挺起精神脊梁
兰考县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的焦桐广场,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瞻仰焦裕禄亲手栽下的“焦桐”;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副馆长戴璐璐声情并茂地给刚放寒假的小学生讲述革命故事;
太行山脚下,伴着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回响,林州市陵阳镇施家岗村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挺起精神脊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
看,那棵树深深扎根——
到最穷的人家吃派饭,了解百姓实情;忍着腹痛工作,把藤椅顶出个大窟窿;批评儿子“看白戏”,让女儿去又苦又累的酱菜园……一个小马扎,无论春夏秋冬,82岁的魏善民老人在焦桐下,把焦书记的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
自从焦裕禄干部学院建成,焦桐就成为重要的现场教学点。瞻仰焦桐、拜谒焦陵、聆听故事,也成为每一位学员的“必修课”。
如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沉浸式案例教学课程《传承——做焦裕禄式最美奋斗者》频获点赞,《您好 焦裕禄》图书走向海外,焦裕禄精神的强链接越来越多。这棵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的“焦桐”,也根植于无数党员干部心中,愈发枝繁叶茂。
听,那渠水静静流淌——
在林州市副市长李蕾的案头,常年放着一册《红旗渠档案史料选编》。闲暇时,她总会翻一翻、看一看。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纪念馆,李蕾担任讲解员。
“有幸成为一名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工作者,我在次次讲述中感悟和触动,也在点滴成长中更加投入和热爱。”小时候,听着母亲讲红旗渠的故事长大;长大后,宣讲红旗渠精神,践行红旗渠精神。一路走来,李蕾愈发笃定。
静水流深,每个林州儿女都是红旗渠里的一滴水。李蕾常说,“红旗渠精神始终是林州人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始终是林州的传家宝。”
望,那座山默默守护——
大别山,英雄的山。
大山深处,新县郭家河乡,红军后代张爱华默默守护“红军洞”革命遗址60年。
郭家河乡风光宜人,但跳崖地鸡公寨是游客最多的地方,大批群众到此瞻仰凭吊,张爱华年年做义务讲解员。
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宣讲“永葆共产党员本色”,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述守护“红军洞”的故事……张爱华说:“郭家河是将军乡,有3500多名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生命。我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告诉大家新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讲好“四个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她身影消瘦,却步履坚定。
夯实战斗堡垒
山水环绕的田铺大塆,清晨时分,在袅袅炊烟中苏醒。
许秀青家的笼屉从清晨5点起就没有停。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鱼肉糕刚刚蒸熟出笼,一摞摞肉蛋卷又摆了进去。“一家人共同操持农家乐小院,年收入二三十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乐呵呵地说。
从“破旧古村落”变身“旅游名村”,新县田铺乡田铺社区坚持抓党建、兴产业、强治理,以“五星”支部创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员干部上门服务,把群众的心拢在了一起。通过头雁引领、持续赋能,田铺社区因地制宜改造传统村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民宿24家、农家乐11家、旅游商品销售店10余家。”田铺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启俊说。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关键在党。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基层治理就有了“主心骨”;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放眼中原大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生产一线,处处可见党员干部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身影。
——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鲁山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以机关党建为引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和创新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兰考县持续建强农村党组织,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沈丘县以“网格化党建”的方式,不断延伸党组织的触角,动员300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共建共联,做到“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提升能力作风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
绿水,青山,橘红色的石头房子。一打听,村里竟有30多家民宿。
“欢迎来到庙荒”“你来自哪里”“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村“两委”委员午休时间又多了一个新选择——去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参加英语培训班,市里来的选调生正在讲英语口语。
深山脚下、坡多地少,庙荒村曾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在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的带领下,村集体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这些民宿,就是公司打造的“渠畔人家”项目。
“大家都不会说英语,看着老外在那里比画干着急。”首次接待外国游客时,郁林英因为语言不畅犯了难。从那以后,她就给自己和村“两委”委员定下目标:讲好普通话、学会说英语、开口讲故事。
“每个人都会说当然是夸张”,但是郁林英对大家的学习劲头颇感欣慰,“日子不能凑合着过,不断提升能力,才能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是全省党员队伍的写照,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标尺。
循着奋进之路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对群众的那股“亲劲”。
“大娘,别怕,我背您出去……”去年7月,南阳盆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在社旗县李店镇半坡村,桐柏县消防救援大队官兵蹚着没过胸口的洪水,将5名被困群众转移疏散到安全地带。
循着奋进之路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抓工作的那股“韧劲”。
滚动实施15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领导干部带头走出去、走下去、走上去;“郭小麦”等农技专家,数十年如一日,育良种、创高产;中原大地上,4.6万个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循着奋进之路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干事业的那股“拼劲”。
1月12日,兰考县桐乡街道党政联席(扩大)会议正在举行。总结上周工作、计划下周工作,虽是周日,召开对接会议,在桐乡街道已经成为惯例。
年关年关,群众过年,干部过关。“当基层干部,你要是挑起这个梁,戴上这个帽,你就得干事。”在桐乡街道党工委书记胡良霞眼里,干字当头就是最好的作风。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奋进之路上,精神在感召,旗帜在飘扬,千千万万名党员干部正在接续奋斗、阔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焦裕禄精神
亲民爱民 艰苦奋斗
科学求实 迎难而上
无私奉献
●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
●大别山精神
坚守信念 胸怀全局
团结奋进 勇当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