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村民 许秀青
什么是幸福?以前日子过得艰难时,我常会想这个问题。
我是土生土长的新县田铺乡人。2012年,我丈夫骑摩托车摔伤了,巨额的医疗费让家里欠了外债。为了缓解家庭负担,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挣钱,我在家里一边照顾孙女,一边照顾受伤的丈夫。日子很艰难。
2014年春天,乡政府与村里准备搞乡村旅游,让大家尝试先开农家乐。刚开始我还不乐意:村里风景虽说不错,可是路不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很难走。我跟乡领导说,农家乐开起来谁来吃啊?没想到乡里承诺,可以免费给我们改造院子,只要有决心能做下去。
于是,我和丈夫开起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第一年,生意惨淡,只挣了700多元。为了鼓励我们做下去,乡里一年补助了1000元,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还主动帮忙介绍客人,告诉我别灰心,等村里的土路改成柏油路了,生意一定会红火起来。
果不其然,土路改造完成后,来往的游客多了,第二年我们就挣了1万多元。我翻菜谱、练厨艺,儿子、儿媳也都回来帮忙经营,终于还清了所有外债。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来过俺们村后,来这里游玩、品尝农家饭的客人不断。如果赶上每年的“七一”、国庆节,不提前预约还订不上哩。
每天五六点钟,我和老伴就早早起来准备一天的食材。蒸肉糕、蒸蛋卷、土鸡汤,几道本地菜,没想到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现在一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眼瞅着快过年了,我又买了500多斤豆子、1万多元的肉,准备趁着春节前这段时间,和儿媳一起制作未来一年要用的豆腐乳、熏肉。我今年64岁了,很忙碌,也很充实,这或许就是幸福的感觉吧。
如今,在田铺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把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文旅。
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文创小店、咖啡馆,为田铺大塆带来了更多游客。回想过往的经历,我和乡亲们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让大伙儿吃上了“旅游饭”。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家乡的变化,我们有信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李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