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闹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12日 第 08 版)

  □叶剑秀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故名之为“元宵节”。宋之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宋代以后的文献多见“元宵”一词。

  元宵节的演变与形成,经历了较长过程,起源说法颇多,史料更倾向源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西汉算起,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我国已绵延了2000多年。至唐代,元宵节张灯结彩成为法定节日,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元宵之夜,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出门赏月、观灯放炮、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热闹,赏灯活动连续五天不断,灯样式更丰富。明代延长至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只有3天,但赏灯活动规模宏大,除燃灯之外,还要燃放烟花助兴。

  正月十五闹元宵。自古至今过元宵节,重在一个“闹”字。如:闹花灯、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划旱船、耍龙灯等,一连串动词,诠释了元宵节的内涵。闹是欢乐、是惬意,是憧憬、是向往。举国上下到处洋溢着激扬气氛,无不跳荡着家国情怀的音符。

  华夏传统的元宵节,追根溯源,大都与美丽的传说有关,编织一个动人的情节,演绎一个共同的大爱主题,这大约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闹花灯的原因,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之前,有只神鸟因迷路飞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杀。天帝下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烧掉百姓及家畜财产,以泄愤怨。天帝之女心地善良,冒着生命危险,悄然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讯息传递给下界百姓。有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想出个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户人家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可消灾避难。人们听了就分头行动。正月十五这晚,天帝站云端俯瞰人间,发觉一片红光如火海,噼噼啪啪连续3夜燃烧不止,以为达到目的,作罢。为纪念此次避灾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悬挂灯笼,燃放烟火以示庆贺,于是有了后来的闹花灯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是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当晚,街上挂满灯笼,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一派花团锦簇,灯光摇曳之象。

  闹元宵,顾名思义是在元宵节这天闹腾起来,越热闹越好,以惊天动地的豪气,激昂饱满的热情,驱散过往淤积心头的雾霭,迎接幸福快乐的未来。

  闹元宵在隋、唐、宋极盛,每年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明清时期,老百姓将元宵节过得更热闹非凡,各种响器、歌舞竞相上演。《清嘉录》记载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

  中原大地的鲁山,也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元宵之夜,家家户户在祖宗墓前,用竹篾和红纸扎成灯笼,点燃其间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是诗意的文化,一轮明月,成了向往与愿景最好的载体。闹元宵,展现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亲情与团圆,是家人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传承千年的元宵民俗盛典,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策划 张学文

  统筹 方舟 温小娟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元宵的闹 2025-02-12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