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运海
安阳市文峰区北大街街道有这样一群人——邻里有了纠纷,他们去调解;小区有独居老人,他们常去探望;居民有了困难,他们帮助协调解决。
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仁义管家”。安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舒兆学说,北大街街道组建“仁义管家”队伍,将他们打造成“仁义”文化宣传员、社区观察员、社情报送员、矛盾化解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探索了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招募“仁义管家”
全国各地有很多仁义巷、仁义胡同。在安阳文峰区北大街街道,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仁义巷,来源于明朝高官郭朴的故事。
有一年,郭家邻居扩建宅子,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去理论,邻居寸步不让,地方官员也不敢插手。于是郭家派人去京城给郭朴汇报了一下情况,郭朴思忖片刻,写了一封回信,让人带了回去。郭家人看过信后,感觉很有道理,邻里之间应该礼让,便不再与邻居争执,从自家院子让了三尺供邻居修建住房。邻居不好意思了,也往后退了三尺,这就出现了一个六尺宽的小巷。后来人们为了感念郭朴大度、礼让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和血脉,具有崇德向善的推动力量和凝心聚力的社会功能。于是,北大街街道依托“仁义巷”“郭朴祠”等仁义文化地标,加强“仁义”精神故事搜集整理,建设“仁义记忆长廊”和“仁义文化微景观”,营造独具特色的“仁义”文化氛围。
如何将“仁义”融入到基层治理?北大街街道创造性地命名“仁义管家”这一新身份,提出有时间当管家,有困难找管家。
2022年10月,北大街街道发布“仁义管家”招募令,鼓励有闲暇时间的居民报名当“仁义管家”。街道有关负责人说,当时要求的是具备身体好、有正能量、有特长等标准。
招募令一发出,居民纷纷报名,如今街道共有138名“仁义管家”。
郑小宁是做新媒体直播的,是街道最早招募的“仁义管家”之一。她说,当初自己创业时,得到街道工作人员的很多帮助,自己也想回报社会,帮助别人。因此,看到街道招募“仁义管家”,便报名参与。如今,街道有需要直播的事情,自己都积极参与,不需要任何报酬。
“仁义管家”管事多
“仁义管家”特长不同,管的事也多种多样,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时候是顺手帮助,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和能力。
55岁的刘军清是退休职工,擅长做调解工作,因此,他当“仁义管家”后主要调解矛盾纠纷。2022年他居住的小区对自来水开始实施一户一表改造,因为所有的水管都得走一楼,一楼个别住户不同意。他一家一家走访、谈心,最终一楼的住户都同意了。还有一次,小区的化粪池满了,需要住户交钱清理,有的居民以自己不在小区住或刚搬来为理由拒绝交钱,他又一家一家地去讲。他说:“有时候也受委屈,但这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现在小区居民也理解了我。”
陈丽杰曾当过一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报名当了“仁义管家”。她居住的小区残疾老人、独居老人多,因此,她每天都到这些老人家“串门”,与老人们聊天拉家常,常常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同时,顺手帮老人们解决“小事”。83岁的于凤莲自己独居,不会使用手机,每季度进行补贴认证时,陈丽杰都主动帮助老人在手机上进行认证。
在“仁义管家”中,有一对夫妻管家——邵国喜和赵淑娟,两人都是退休职工。邵国喜会修理,小区谁家水管有问题了,就打电话找他,谁家灯泡不亮了,也找他。他家楼下住一个独居的残疾人,赵淑娟经常帮她打扫卫生,带她理发。夫妻俩说,当“仁义管家”做了好事,自己心里高兴,也收获很多。
构建“五步”调解法
“仁义管家”要以“仁义”为核心,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基层治理中。为此,北大街街道提出了“五步”调解法,要求“仁义管家”在纠纷调解中按照执行。
第一步是“仁”心倾听,掌握诉求。“仁义管家”主动倾听诉求,摸清问题,建立信任,使当事人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敞开心扉说事,从而更容易接受调解建议。
第二步是“义”理剖析,找准症结。“仁义管家”运用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等“义理”对纠纷进行剖析,摸清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甄别矛盾纠纷的类型和变化规律,以理服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三步是“礼”让协商,打开心结。以情沟通,引导双方当事人本着礼让精神,相互理解和尊重,消除怀疑和抵触情绪,鼓励双方积极表达想法,找到既能满足双方需求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共识。
第四步是“智”汇定策,达成共识。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匹配专业人员参与调解,为矛盾问题解决提供智力支持,制定个性化调解方案。
第五步是“信”守承诺,巩固成效。在调解达成协议后,“仁义管家”督促双方当事人信守承诺,按照协议内容履行各自义务。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实地回访,巩固调解成果,防止矛盾反弹。
近两年,围绕邻里纠纷、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重点领域,北大街街道化解矛盾纠纷300余起,有效解决水电煤气管网改造、电动车充电难等问题5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