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展鹏 岳帅
“四高四争先”是河南省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河南发展的精准把脉和科学谋划,是立足河南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举措,为开创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以来,河南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一是以加大研发投入激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中原农谷、中原科技城与中原医学科学城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发展态势,构建起河南科技创新的大格局。近年来,河南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共建1503家研发中心。通过持续的创新投入与体系建设,河南传统产业积极转型,向绿色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迈进。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二是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发展空间稳步拓宽。河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促发展。以郑州—卢森堡航线为依托,构建起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郑州机场货运吞吐量持续增长。中欧班列(郑州)常态化开行,线路不断拓展。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河南打造了多个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进出口额逐年攀升。三是以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根基得到稳固夯实。聚力重构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了中原农谷建设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模式。出台措施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冷链食品、先进农机装备等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
但不可忽视的是,河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创新资源集聚度不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规模需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资源环境依然存在压力;开放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有进一步拓展空间。“四高四争先”的提出实质上为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开创新篇章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讲,要坚持“四高四争先”为引领,开拓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强化人才支撑,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创业活力。河南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加大对“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应用型本科发展,鼓励在豫高校毕业生留豫工作,吸引河南籍优秀人才返豫工作,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强化服务留才,打造“立体化”人才引育体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和中原农谷建设,布局一批满足河南创新创业发展的重点实验室。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的基础上,开展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煤化工等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开辟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等新赛道,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行动,提高产业协同配套能力,围绕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开展产业链招商,招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收入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继续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继续推进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等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完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扩围“两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活动,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店铺改造,支持城市建设,培育消费集聚区。实施优化消费环境行动,营造良好消费氛围。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开放水平质量。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如在郑州等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建设更多高效的联运转运枢纽。持续加密郑州机场的国际货运航线和客运航线,增开更多洲际航线;进一步拓展中欧班列(郑州)的铁路线网和腹地范围。高标准建设河南自贸区2.0版,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持续创新,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各类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外资企业和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配套体系。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国际人才流动便利机制,探索创建更为灵活高效的经济开放形式并为其提供制度创新支撑。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保护修复,营造绿色宜人的发展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对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黄河淮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水资源节约与配置和河道生态复苏,完善协同共治机制,挖掘展示黄河文化。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除特殊需求的车辆外,各级党政机关新购买公务用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提高环境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作者分别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河南大学校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