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灌汤包儿

《河南日报》 (2025年02月26日 第 11 版)

  □程春秋

  我是开封人,从小是灌汤包儿的超级粉丝。灌汤小笼包对于开封,像全聚德烤鸭之于北京,狗不理包子之于天津,麻辣火锅之于重庆一样是开封饮食文化的代表,也成了吃货眼里开封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开封第一楼灌汤包子的来历充满传奇。相传它来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王楼正店的梅花包子,是宋仁宗的曹皇后宴请苏东坡时,诞生的一道美食。

  曹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之一,有政治智慧。她也是美食家,提倡节俭,常自己于宫苑里种菜做饭吃。史料记载,她做饭时如遇到宫廷里没有的食材,会向大臣借。她更是苏东坡的伯乐和贵人,也是苏东坡的铁杆女粉丝。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将面临杀头之祸,生死关头,曹皇后此时虽已撤帘多年,并已成为太皇太后,但她力挺苏东坡,苏东坡终被释放出狱。老苏出狱当天,即去拜谢曹太后,曹太后留苏东坡吃饭。相传曹太后为表达对苏东坡的赏识,不是差人去王楼正店买包子,而是亲自下厨包包子。王楼正店是开封七十二正店之一,猪肉梅花包子是其招牌。王楼正店的包子做法,用发面,厚皮大馅。当时羊肉贵猪肉贱,猪肉馅包子算是穷人美食。曹太后提倡节俭饮食,时常在后宫做猪肉包子。宴请当天时间仓促,发面来不及,只好用生面做包子皮儿,现有的猪肉不多,但有水晶脍,就是用猪皮加调料熬制后凉而结晶的猪皮冻,清香透明,遇热复化为汤。曹太后把水晶脍用刀剁碎与猪肉掺一起当馅儿。不经意间,成就了包子的一次“革命”。包子上了桌,曹太后和苏东坡只觉眼前一亮,因皮儿薄,褶子细而密,包子放下来,像一朵朵大菊花盛开,当用筷子提起时,因为形体绵软,转眼变成圆肚桶状,像宫中悬挂的灯笼一样。更令人惊奇的是,轻轻咬上一口,流出的是美味四溢的汤汁。先喝汤再吃包子,皮儿筋道,馅儿爽口,余香在喉,沁人心脾。相比之下,往日王楼正店的发面大馅梅花包子逊色太多了。

  一次食品创新就这样完成了。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的来自数次试验,有的来自某次失误,有的来自偶然的现象启示,有的来自因条件的缺失不得不求变。不管哪种情况,只有思变敢变,创新才会成功。

  如果说北宋灌汤包子的产生,是开封包子的创新,千年之后,开封包子则致力于打造饮食精品,努力发掘着饮食文化的精髓。

  开封灌汤包子从北宋皇宫传到民间,一代代师傅传承创新,20世纪20年代,黄继善师傅在寺后街开办第一楼点心铺儿,灌汤包子是第一楼点心铺的点心之一。点心,一般都是形态小巧精致,食客吃相文雅。大汤包形美味香,出现在点心铺里,有一点缺乏形象上和吃相上的美感。黄继善师傅在技术上创新提高,改大笼为小笼,变大个为小型,火候上改15分钟为爆火8分钟,皮用高筋面粉,改和面为打面,更筋道耐浸,不烂口不掉底儿。馅不用水晶脍加肉,釆用三分肥七分瘦的猪前腿儿精肉和精美高汤,按肉和汤一比一比例搅打而成。观感上改大褶为小褶,每个包子褶数达22个以上。上桌时以笼代盘,小二向食客鞠躬讲解,增加了仪式感。汤包完成了技术上的脱胎换骨,形成了包子独特的品质和吃法。名曰: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嘴香。从选材到制作,均体现出厨师的精湛技艺和“食不厌精”的饮食精神。

  如今,开封小笼汤包儿空前红火,在全国有众多的连锁商店和网络电商平台。品种也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猪肉馅儿,有了品种多样的汤包儿宴,诸如,羊肉馅儿、韭菜馅儿、海参馅儿、鱿鱼馅儿、香菇馅儿等等。

  今年暑假时,我邀请大学同学来开封,请他们品尝汤包儿,同学们惊叹不已,大有“日品汤包七八只,不辞长作开封人”之感。那天吃完灌汤包儿出门闲逛,一个同学指着古城惊呼道:“看,开封城就像个大汤包!”

  可不是吗?城墙是它的边缘,鼓楼是它的收口,一城古韵和半城清水是它的馅儿,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是它的皱褶。它包含着千年宋韵,包含着灿烂文化,包含着无数传说,包含着历史故事。再细看,隐隐觉得,一座城是一朵菊花,城墙是它的花轮,条条街巷是它的花丝,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难怪我们开封人把菊花选为市花,把城市称为菊城啊!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我们漫步在古城墙上,举目看去,一座古城,灯火辉煌,盛世繁华,尽收眼底,这开封城,真像一盏灯笼,照亮了千年历史,照亮了我们的明天。

  我们不禁感叹:吃一回包子,品一座城市,回味千年。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中原风 11品味灌汤包儿 2025-02-26 2 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