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信息节食吗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第 05 版)

  “需要减肥的不只有身体,我们每天还在暴风般吸入海量信息。”

  □于晴

  在春季减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大家有没有发现,需要减肥的不只有身体,我们每天还在暴风般吸入海量信息。

  “拿起手机,开开心心;放下手机,立马空虚”,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沉浸在信息海洋中许多人的共鸣。推送内容如此“精准有趣”,情绪在喜怒哀乐间来回切换,手机里仿佛装着整个世界……看着光怪陆离的画面,大脑却昏昏沉沉,精神也越发疲惫——持续的短效刺激塑造出一种脑回路:看完一个爽点,还需要下一个,持续刺激才痛快。

  牛津大学出版社高票评选出的2024年十大热词中就有一个词“脑腐”,说的恰是过度沉浸于多、碎、杂的数字内容,导致精神疲劳和认知下降。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每个人每一天花在短视频平台的时长已超过150分钟,这还没算上打几局游戏、刷个微博、逛逛淘宝的时间。

  相比于医学对热量摄入的研究,目前对信息摄入是否“过度”还没有一个标准。但有社会学研究者将数据囤积与物品囤积相类比,认为囤积行为是人类对曾经经历过的物质匮乏及不确定性的一种抵御性策略。虽然不同于衣柜里塞满的衣服和冰箱里囤积的食物,手机里舍不得删除的各种APP、收藏夹里的未读文章似乎更无伤大雅、不可察觉,可占据大部分人时间的碎片化资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

  已经有脑科学研究表明,消费碎片、同质化资讯,会反复调用大脑里专职浏览信息及同步处理多重任务的神经元,久而久之,负责阅读和深入思考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便会萎缩。由此看来,“脑腐”不仅仅是一种比喻,与此相关的注意力涣散、认知障碍等症状已被临床证实。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提出“信息节食”的观点。不同于网络出现前的信息匮乏,如今信息泛滥成灾,人们被淹没其中。可很多信息仅仅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有选择地获取信息,更加关注信息的质量。

  《庄子》中有一个“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或许能给被海量信息困扰的人们一些启示。孔子游楚国时,见一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轻松自如,如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孔子请教,驼背老人说,虽天地广大,万物品类繁多,但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注意力集中,就不会被外界事物干扰心神,如此一来,怎会不成功呢。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佝偻丈人”练就捕蝉技艺的方法,不正是今天我们排除过量信息干扰所需要的?

河南日报评论 05你需要信息节食吗 2025-04-09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