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鹏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中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我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坚持建设与运营并重,治理与共享并举,以系统思维和务实举措为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从人居环境整治、资源高效运营、城乡深度融合与共享富裕成果等维度协同发力,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新画卷。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石,绘就乡村建设新图景。一是优化乡村规划。坚持一体谋划,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庄规划,避免千篇一律,打造万村万象。坚持统筹兼顾,根据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和人口状况,将产业布局、生活布局与生态布局有机融合,确保各区域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坚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一定比例的发展用地,为乡村未来的拓展与升级预留充分空间。坚持分类推进,引导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建设,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二是美化村容村貌。持续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不断深化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建立长效的垃圾处理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切实提升乡村污水治理效能。三是强化生态保护。聚焦科技赋能,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模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开展农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种植模式,同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
以资源高效运营为动力,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一是盘活乡村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康养、旅游、研学经济,促进生态产业化,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通过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整治、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宅基地流转等途径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清查乡村的闲置房屋、废弃厂房、荒芜土地等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二是激活人才资源。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人才带着项目和技术到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结合全省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农业核心科技发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搭建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补强乡村运营、管理、数字化人才短板。加大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投入,让人才在乡村不仅能干事创业,还能安居乐业。积极建设农业科研平台,打造高层次农业人才的“强磁场”和“孵化器”。三是用活特色资源。壮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实施县域“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品牌。全面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深挖传统手工技艺,促进文化与旅游、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传统特色文化焕发新生。
以城乡深度融合为引领,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一是加速要素融合。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促进城乡公共设施的均衡布局与高效利用,缩小城乡在交通、供水、电力、网络等方面的差距。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搭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平台,完善市域、区县、乡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为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乡村全面振兴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规范有序地向乡村流动。二是加快制度融合。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福利待遇。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定期开展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建立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平台,以人员下沉为重点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三是加强数字赋能。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规范化的数据管理体系、标准化的信息共享系统以及精细化的技术规范体系,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与精准对接,提升应急管理决策的扁平性、及时性、准确性。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享乡村振兴新成果。一是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乡村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发展适宜乡村的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村镇。加强党建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着力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强传统文脉赓续,传承民俗文化,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明村镇创建、移风易俗改革。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三是合力推动和美乡村共建共享。健全乡村建设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尊重农民意见,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参与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股权、租金等形式分享发展收益。加强对偏远地区、困难群众的资源倾斜与资金支持,加强城市优质学校、医院,与乡村学校、卫生院结对帮扶,确保发展成果覆盖到乡村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