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激活这些红色基因,将其深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传承革命文化的时代要求,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的战略举措。
理想信念是指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发挥着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独特功能。
从传承河南红色文化中滋养理想信念之根。河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如焦裕禄精神,正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信仰力量。面对群众疾苦,焦裕禄始终把“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作为行为准则,风雪夜访贫问苦、登门送救济粮款,一句“我是你们的儿子”道尽公仆情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是激励广大党员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弘扬河南红色文化中淬炼理想信念之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凝聚了宝贵精神财富,河南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奋斗精神。如大别山精神,承载着党在中原大地的革命奋斗历程,传承着河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大别山军民在白色恐怖中百折不挠,28年红旗不倒,在革命紧要关头,甘愿牺牲局部利益,军民团结共铸革命伟业,身处革命最前沿,为新中国诞生立下汗马功劳,深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毅勇敢的政治品格,是广大党员淬炼理想信念之魂,坚守初心和使命,增强拒腐防变之力的精神源泉。
从践行河南红色文化中积蓄理想信念之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进程中,河南人民创造了太行山上的伟大奇迹红旗渠精神。20世纪60年代,面对国家经济困难和物资匮乏,为解决干旱,林县人民靠双手和双肩,用10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实现了“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壮举,展现了河南人民面对自然挑战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顽强意志和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铸就于历史,更属于现代和未来,广大党员应从其中汲取养分,淬炼品格,滋养内心,不断积蓄理想信念之力。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质和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发挥了精神引领作用,激励着广大党员不忘初心、挺膺担当。常态化制度化是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的建立和养成是一个渐进复杂、久久为功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化基础、广泛、深厚、持久的特质,将坚定文化自信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为广大党员铸牢理想信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以文化人,构建沉浸式教育全场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应全面贯穿党员成长的全过程,并覆盖其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场域。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入,是为广大党员提供持久精神动力的关键。在工作场域融入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引导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场域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党员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在生活场域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促使党员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将河南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培训体系中,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基层联系群众、构建良好家风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独特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
科技赋能,打造教育学习新样态。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主动拥抱新技术,将新技术应用到教育学习各领域。利用AI智能体,学习不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进行学习。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更进一步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如利用VR、AR技术复原河南红色历史场景,开发“云端红色博览馆”,让党员在数字化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强化机制,确保理想信念教育见实效。为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融入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着重考察干部的文化自信程度和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将其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指标之一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客观评价教育成效。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监督,确保党员干部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建立健全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考核评估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晋升的挂钩机制,以此激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深化、持续创新,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