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第 12 版)

  □郑诗洁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根本要求与实现路径高度适配,能为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提供持久动力。要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指导实践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规律,强化新技术研发与创新、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激发生产力诸要素活力,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强化新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现“质态跃迁”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实现中部地区生产力质量能级的跨越式提升,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新质化整合,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坚持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是通过逻辑推理与实践检验发现新事物、归纳新规律、开发新技术的革命性、颠覆性创新,是从“0到1”的飞跃。中部地区要构建科技原创力矩阵,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科研主体力量,促进域内科技资源流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基础前沿问题与“卡脖子”技术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实现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二是坚持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指将技术、设备、体系进行系统性、整合式、融通式创新,构建“新生态”,具备“1+1>2”的功效。中部地区要以实现知识突破为基点,依托中部科学城的建设,组织技术关联度较高的跨领域、跨学科、跨产业集成,创造单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兼备的“科技生命体”,凝聚科技资源,推动成果转化,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科创能力水平的提升。三是坚持开放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既要自立自强,还要主动开放。依托中部地区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加强与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吸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科技资本投入和科研人才入驻,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通过内外双向开放水平的提高,厚积中部地区科创资源。

  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部崛起格局发生历史性、整体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未来产业“播种育苗”,正是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推动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更新迭代,引致产业结构与产业形态梯次演进,构筑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一是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禀赋,利用交通优势,塑造中部地区枢纽经济地位,推动中部地区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打造现代特色产业集群。要依据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数字技术嵌入制造产业领域,实现生产控制与运营优化,形成能自处理、自反馈、自适应的智能生产和运行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地区在现代农业、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保障完善产业治理体制机制。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新一轮科技变革赋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通过生产力诸要素的高效协同,打造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重要场域。三是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周期长、不确定性大、成熟度较低,但又极具前沿性、交叉性与颠覆性。中部地区要科学研判统筹规划,在未来网络、类脑智能、基因科学、量子计算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为高素质劳动者利用新技术劳动资料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提供新的产业载体,推动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培育面向未来、迈向更高层次。

  激发生产力诸要素活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重构。新质生产力将深刻改变中部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及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活力,驱动产业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要建立完善人才创新培养体系。中部地区要健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人才在知识整合与科研创新中拓展认知维度,善于从基础理论中探寻前沿方向,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要营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协作氛围,搭建主体多元、信息共享、智慧叠加的协作平台。根据人才分类以及学科属性,精细化设计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推动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自主构建人才创新评价方案,科学设计评价内容,对承担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要予以奖励倾向。二是要以科技创新加快孕育先进生产力质态。围绕中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探索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前沿创新成果,加大数智生产线、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新型劳动工具的研发、生产与应用,通过让智能、高效、安全、环保的劳动资料为具备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使用,全面提高中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三是要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中部地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价值评价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数据要素的产权归属问题,为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提供科学依据;要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强化数据信息安全,通过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繁荣,发挥数据流通价值;制定统一开放的数字产业标准体系,建立数字产业集群,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确保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2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 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