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咋成了进博物馆的门槛(众议)

《河南日报》 (2025年04月28日 第 05 版)

  “公共文化空间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储备的人群在此相遇、交流,激荡崭新的思想浪花。”

  □龚鸣

  近日,上海博物馆文博工作坊举行的《古埃及人的永恒之路》活动,因设置18—40岁的参与年龄门槛引发争议。随后上海博物馆方面给出解释,授课教师希望在特定问题上深入探讨,认为年轻人更适合参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抱怨因为自己超过了40岁,无法报名参加,也有网友质疑如此设置年龄限制的合理性。

  近年来,一些职业将35岁、40岁设置为准入门槛,刺痛了不少人屡被年龄歧视的神经。职场失利、活动受限,这批社会的中坚力量似乎处处受限,这让人不禁发问,年龄咋又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单纯以年龄作为筛选标准无疑是粗暴的,社会活动中的代际交流往往更能促进知识传递。通常意义上,年长者的知识储备更为丰富,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记忆,经历岁月沉淀的知识储备和新生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交织,可以碰撞出多元的视角与观点,为文化写下新的注脚,为文化解读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应当具有普惠性、包容性,文博活动应该向社会大众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消弭因地域差异、成长环境不同等带来的知识鸿沟。即便不同年龄段的人会对不同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分众化的活动策划的确有助于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但年龄筛选并非优化活动效果的唯一途径,主办方完全可以依据参与者的知识储备、研究兴趣等因素进行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级别的讨论环节,而不是将年龄作为入场门槛。尤其像古埃及文化这类对多年龄层都有吸引力的主题,不该以年龄为标准一刀切,不同年龄层的受众都可能怀有浓厚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欲望。

  公共文化空间不该被社会上的中年焦虑情绪困扰,而坠入年轻人至上的误区。当知识获取的机会因年龄被人为划分界限,不仅伤害了所谓超龄群体的感情,也与博物馆本应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知识的大门、文化的大门应该向大众敞开,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都能入内汲取知识的养分。公共文化空间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知识储备的人群在此相遇、交流,激荡崭新的思想浪花。这种多元碰撞不仅能丰富文化内涵,更能让文化传承与发展充满无限可能。

河南日报评论 05年龄咋成了进博物馆的门槛(众议) 2025-04-28 2 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