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在上海,部分幼儿园出现招生不满的情况,但另一方面,家长对低龄托班的需求依然旺盛。为此,上海市不少幼儿园探索小月龄托育服务,推出“小托混龄班”“混龄托班”等。(据4月26日上观新闻)
伴随生源变化,如何应对招生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是许多幼儿园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些幼儿园引入混龄教育模式,从幼儿成长角度来看,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多的大背景下,具有不少优势。在混龄班级,小孩子有了更多与大孩子交往、共同参加户外运动的机会,性格能更外向,生长发育更好,独立生活习惯也能更快养成;大孩子也可以在与小孩子的相处过程中,锻炼沟通、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对同龄教育而言,混龄托育也存在不少挑战。孩子们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心理成熟度差异很大,把他们混同在一起进行教育,这对幼儿园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大挑战,对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大考验。目前,混龄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模式大范围推广,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增强兼容性,教学方法如何改进,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混龄托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带小”“大让小”“小听大”。在实践中,若年龄较小的孩子被强制捆绑结对,他们往往只能被动服从或跟随,这就违背了混龄托育为幼儿提供更多元成长环境的初衷。因此,选择权对于幼儿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混龄教学活动要允许幼儿自由结伴,赋予幼儿自主选择同伴的权利,他们才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自主选择混龄组合,从而实现充分交往,建立更亲密的同伴关系。
毋庸置疑,建立成熟的混龄托育模式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长期的陪伴互动磨合,需要教师持续观察与引导。一方面,对于那些未能积极参与或未能有效互动的幼童,应及时给予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应定期组织幼儿进行混龄活动的反馈与分享,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这样长期且系统的互动,能够促进不同年龄孩子之间形成更为紧密和积极的互动关系,共同在混龄幼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