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青利(右一)在考古发掘现场。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曹萍
在位于郑州西郊的碧沙岗公园,郁郁葱葱之中深掩着一个静谧的小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4月19日,魏青利带着记者走进了位于院落后方一栋古朴的二层小楼。
“这是我的办公室,经常不在这儿,所以有点乱。”魏青利麻利地收拾着沙发,一边把记者让进了屋内。
正如她自己所说,魏青利安稳地坐在办公桌前的时间不多,而远在周边郊县或建设工地的考古现场,才是她常年的办公地点。
“眼下正在荥阳清静沟遗址进行发掘,已经进入比较关键的时候,基本每天都在现场盯着。”魏青利语速很快,言语间透着干练利落。
今年是她踏入田野考古的第18个年头,曾辗转众多配合基础建设的发掘现场,参与过荥阳青台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见证北斗九星天文遗址等重要发现。
在外人看来,田野工作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挖土,还要经受寒冬酷暑的考验,十分辛苦。但每每问起魏青利,她的答案永远是,“我很享受”。
“头顶蓝天、脚踏黄土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考古发掘,那是一种与历史和古人的对话,是考古最迷人的地方。”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辛苦,只有热爱。
从前期勘探准备、制定作业方案到实地开展发掘、文物检测分析和保护,再到后续科研,作为执行领队,魏青利笑称自己其实就是考古工地的“工头”,“不仅有确定发掘方向、遗迹辨认等专业事情,还要协调团队200多人的吃饭生活、与当地居民配合、工地用电用水等各种琐事”。
每天一到现场,魏青利就开始转探方,跟每个“方长”交流挖掘进度和下一步安排。“要保证大家基本保持一个进度,在同一个土层作业,才更容易发现或分析遗迹现象。”她解释说,遇到不容易辨认的迹象,就跟大家一起仔细刮面画线,寻找线索。
全方位把控一个考古发掘现场,得益于魏青利扎实的专业积累和多年的一线磨炼。干考古,她其实是半路出家,甚至有些误打误撞。考研的时候,她从历史教育专业转到考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却意外地“一见钟情”,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赛道”。
“吸引我的是那种新鲜感,慢慢地逐步揭秘、还原不为人知的历史的过程。”魏青利与考古是一种双向奔赴。
她沉浸其中,不知疲倦地学习、实践。“她特别好学好问,实习的时候有什么不懂就找老师请教,自己的探方挖完了,中午不睡觉也要跟着去别人的探方里看看。”当年一起实习的同学,回忆起魏青利都印象深刻。
正因为如此,读研二的魏青利早早在一些考古发掘中独当一面。毕业后,她进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启了专业田野考古的历程。
“最初的几年主要是配合城市建设,做一些考古发掘,虽然没有特别大的项目,却见识了各种类型的考古现场,应付各种情况。”魏青利说。
几年之后,魏青利迎来了考古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荥阳青台遗址。在荥阳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5300年前,先民们在这里居住、生产和生活。在青台遗址考古领队顾万发的带领下,魏青利作为执行队长,历经4年和团队成员在这片土地上辛苦探寻。
惊艳全国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最初是在两个相邻探方里发现了7个陶罐,因为摆放没什么规律以为是瓮棺,想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丝绸的线索。”魏青利起身在本子上边画边讲,说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后来领队过来一看,认为是北斗九星,让我们把探方之间的隔梁打掉,果然又找到两个陶罐,这时北斗七星的排列形状清晰可见。
后来,经专家论证,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天文祭祀遗迹是目前国内保存现状最好、最早的有关北斗九星天文现象。
这片土地对于考古人员的珍贵回馈不止于此。仰韶文化中晚期的3重环壕、3处近400座展现文化融合的公共墓地、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瓮棺葬、中原地区史前最早的土坯墙体……一大批重要发现在考古人员一铲一铲的挥动中重见天日,勾勒出数千年前中原先民鲜活的生活图景。
“你永远不知道黄土之下有什么惊喜,会刷新我们的认知、丰富历史的细节,当然有时候也可能会没有收获,这就更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坚持。”魏青利说。
目前青台遗址现场发掘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大量的文物修复、绘图、资料整理、学术研究等工作仍在继续。“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一样重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真正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魏青利和团队成员见缝插针地在做着这些事情,每个星期都少不了要熬个大夜。
经常熬夜加班、在考古现场风吹日晒,但魏青利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般皮肤黝黑、粗糙。“到现场都是戴上两个帽子,回来也会经常做面膜,考古也不能不要形象嘛。”她哈哈大笑。
是啊,她是考古人,更是一个爱美的妈妈。魏青利的女儿今年要中考了,她每天都会往返于家和考古工地,哪怕晚点,也要回家陪陪孩子。
“我不管走到哪儿,看到好玩的、有趣的都会拍下来发给女儿和家人,有时把我们考古现场拍下来,给他们说说我们的发现。”魏青利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她和家人相处时融洽、欢快的画面就在眼前。
家人眼中,她享受工作、热爱生活;同事心中,她挚爱考古、专业精湛,为考古付出了很多。但在魏青利看来,自己从考古中得到的更多。
“每一次开车出城,来到考古现场,内心就无比宁静踏实。”魏青利眼中有光,考古是让我们看见历史的那双“眼睛”,我会坚守在这里,希望有更多发现去揭开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场景。
记者手记
为心中所爱扎根田野
考古于常人的想象中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风吹日晒、抛家舍业,异常辛苦。然而,无论是坚守一线20余年的王咸秋,还是要更多兼顾家庭和工作的魏青利,在他们的讲述中,并未过多提及辛苦,反而更多的是对考古的深深痴迷和热爱。诚然,野外考古一定不轻松,但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已微不足道。
在这些青年考古工作者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钦佩的特质,那就是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相信这也是一代代考古人的特质。择一事、终一生。正是他们的热忱坚守、接力传承,才让中华文明瑰宝更好地呈现于世,让我们不断领略“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