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赵铮是我国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她已离世近20年,今年是她诞辰100周年,她始终活在我的心中。
1981年赵铮老师开办河南省第一届省戏曲学校曲艺班时,她在南阳将我录取带回郑州。我曾与赵老师朝夕相处、亲如祖孙。她循循善诱,恨不得把一身本事全都教给我。在她手把手教诲下,我参加了国内许多大型演出,引起曲艺界的关注。
著名文艺评论家蓝翎1985年9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文《倔老师带出俏学生》:“赵铮,赵铮,铮铮风骨,年近花甲,终于种出桃李满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偷石榴》《黛玉悲秋》的张平,很难说张平学的是哪一派,但台风正,一张口就让人感到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坠子。”
为培养、锻炼我,每逢重要演出,赵老师总把我推上前台。1995年,我与师兄王小岳参加平顶山中国第二届曲艺节开幕式担任领唱。我与王开端老师合作,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表演的《长歌琵琶行》荣获三项“牡丹奖”。1999年,我在央视“正月正元宵晚会”上,表演了赵老师的代表作河南坠子《摘棉花》,获观众好评。
赵老师承袭的是乔清秀乔派艺术,为学习一句好听的“腔弯儿”,她会追随说书艺人转几个场子。她对传统河南坠子取其精华、整旧翻新。她早年根据小说《红岩》改编、创作的河南坠子《双枪老太婆》,音符新颖,乐句动听,但每句唱腔都是地道河南坠子!她不拘成规,大量吸取多剧种、曲种的声腔特色,创作的唱段风格多变。经赵老师改编过的《借髢髢》,和别人都不一样。
赵老师曾是一位大专院校教师,有深厚文化底蕴,她会根据文学经典或诗词,改编新唱词,设计新唱腔,展现出更多的时代特色。她创新的河南坠子唱段具有高度的歌唱性、音乐性,板式变化灵活多样。她创作与改编的《晴雯撕扇》《黛玉悲秋》《宝玉哭黛玉》《岳母刺字》《摘棉花》《一片丹心焦裕禄》《秋吟》,已成为河南坠子经典!
她的演唱风格润腔细腻,归韵讲究,潇洒跳脱,收放自如。她常教导我们:曲艺舞台表演要能做到“刹那之间换身份”“方寸之地见光辉”,表演的极致是“画龙点睛”,动静不大,但功夫极深。她的“赵派河南坠子”,也是被国内曲艺界认可的。
从1981年开始,赵铮着手筹办省戏曲学校曲艺班,每届3年,前后共办了4届,培养了100多名学生,不少人成为国内曲坛上的骨干与名家。
她遵循全新教育理念,重视文化素养,注重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她告诫我们“曲艺教育打造的是文化艺术人才,不是艺而不文的小老艺人”。她遵循开门办学的宗旨,请来中国文学界、音乐界、曲艺界、曲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给大家授课。她的教学是讲台、舞台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抓。只要有机会,赵老师总让我们在舞台演出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曲艺班涌现了很多优秀人才,如首届曲艺班的王小岳、张洪玲、卢臻等。第二届的陈胜利、李巧倜、张志华等。再后来有杨帅学、刘乐、王彤等新秀,陈梅生、李爱红、郑耀伟也都是从赵老师的曲艺训练班考入北方曲艺学校的,现在都是河南曲艺界重要演员!
(作者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坠子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