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传增
2025年,是红旗渠开工建设65周年。60余年来,《河南日报》围绕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长时期、多角度、大体量的报道,全方位记录了红旗渠畔的发展变化,在高质量构建和传播红旗渠精神话语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新闻报道提供了经典范本和成功案例。
1960年2月11日,河南林县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时称“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月18日,《河南日报》在头版刊发《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新闻报道,这是红旗渠工程首次见诸省级党报,《河南日报》也为这一壮举留下了最早的新闻印记,奠定了红旗渠话语体系构建的主基调。
《河南日报》将修建红旗渠的动机锚定于逆天改命、生存抗争,赋予工程以“向自然宣战”的悲壮色彩。它在报道中着眼于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重点报道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和典型人物,创造性地塑造了“三维立体”的英雄群像: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反复呈现,将奉献与牺牲转化为“为集体献身”的崇高追求和家国情怀。
60多年来,《河南日报》在建构红旗渠精神话语过程中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回应群众呼声,持续挖掘红旗渠的典型意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的思想内涵,推动红旗渠从水利工程之“工程符号”到红旗渠精神之“精神符号”再到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红色符号”三个不同时期,由具象到抽象、由物质到精神、由社会发展到文化自信的历史嬗变和不断升华。1960—1970年代,《河南日报》话语体系中把红旗渠定义为一项解决林县人民吃水问题的水利工程。1980—2010年代,报道重点转向林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二次创业,演绎出从当年“十万大军战太行”到“十万大军出太行”再到“十万大军富太行”的壮美华章。2011年后,随着红旗渠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特别是2021年红旗渠精神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后,《河南日报》又致力于推动红旗渠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此时,红旗渠精神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华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仪式传播是强化大众记忆,扩大主体影响的重要方式。红旗渠正式通水后每逢5周年或10周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纪念性活动,《河南日报》都要推出特刊、专栏、社论、通讯等给予重点报道,通过周期性唤醒记忆方式维持红旗渠话语的新鲜感和火热度。这种“记忆节律”强化了大众记忆,让红旗渠精神摆脱了历史事件的暂时性,升华为永恒价值。
《河南日报》在报道中注重大量使用红旗渠实景照片、标志工程如青年洞、分水闸现场图片,还有手绘红旗渠引水示意插图,将物理空间转化为视觉意识形态,由单纯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图文并茂的报道方式,丰富了报道信息量、增加了读者现场感,提升了红旗渠话语体系构建效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加持,《河南日报》更通过VR报道、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读者在“云端重走红旗渠”。
60多年来,《河南日报》持续关注红旗渠,构建了被称为“红一代”“红二代”“红三代”的“修渠者—守望者—传承者”三代叙事链。这种代际叙事,消解了历史与现实的断裂感,很好保持了红旗渠精神话语体系的持续性和生命力。
60多年来,《河南日报》几代记者持续接力,采写了大量高质量的宣传报道,他们以“在场者”而非“旁观者”的姿态,与红旗渠民工深情互动,将新闻职业性与人性温度深度融合,形成了兼具新闻性与人文性的报道传统,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修建红旗渠纪念馆时,许多民工自发提议设立“媒体贡献展区”并立碑刻石,河南日报记者魏德忠名列其中,碑文写道“笔与锤同凿山河,心与渠共流千秋”。《河南日报》在构建和传播红旗渠精神话语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通过符号编码、叙事策略、时空链接等多维度手段,将特定历史事件升华为超越时空的政治象征。这种建构模式既延续了“典型宣传”的传统,又在融媒体时代探索出红色IP的活化路径,为其他地区精神话语的塑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