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国
有幸率先读到王守振先生荟萃百篇美文的文集《芦花飞绪》,我立即想到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篇《风中的芦苇在思索》,卡氏风趣地将人比喻为“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这里借用守振的《芦花飞绪》来为卡氏此论做诠释,抑或是借用卡氏此论来解读守振,都会有迁想妙得之效,让人会心一笑。
《芦花飞绪》是守振2007年11月首发于《大河报》的名篇,《写作》杂志全文转载,并刊发了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玉玲的长篇赏析文章《芦花荡漾,思绪翩飞》,后又收录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每到春天,杨柳、芦苇的种子像棉絮一样漫天飘飞,人们称之为飞絮。“飞絮”转向“飞绪”,意味着情感的升华,思绪的放飞。守振老家在北黄河滩边的长垣,盛长芦苇,他出生、成长的村子叫“苇园”。他以自己故乡的芦苇为立足点,当看到中牟雁鸣湖辽阔的芦苇荡和漫天飞舞的芦花时,产生了心灵的震颤,思绪翩飞有了《芦花飞绪》一文。将近20年过去了,守振又用其命名自己的作品集,不仅因为文章精彩,更因为芦花的意象形态优美,底蕴深厚,可作为守振文章的文脉表征。
文集收录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很长,宛如散金片玉,作者巧妙地将其分为回望朝歌、回眸故乡、回首旅途、回味心绪、回放异域五个部分。无论是回望、回眸、回首,还是回味、回放,核心都在“回”字。西哲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老夫子临流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都是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守振的回,虽有客观事实做基础,但更多的是意象的回,情感的回,都离不开思考、思索,都与“芦花飞绪”的思绪相契合。
守振温文尔雅,宅心淳厚,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细品文稿,一股浓浓书卷气扑面而来,我们仿佛能真切地看到他脸上浮着的温暖、骨子里藏着的善良,以及自信不自满、昂扬不张扬的气质和形象。
“回望朝歌”是他对曾挂职三年的朝歌故地的深情回望,他围绕朝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或纵情高歌,或浅吟低唱。他完全没有把挂职当成应景镀金的虚职看待,而是倾情投入,这组文章中的不少篇什都是为推介朝歌文化而写,若非爱得深沉真切,怎会有这等情透纸背的锦绣文章!
其他四部分文章也大都可圈可点,如“回眸故乡”中对“韦园”、母校、大哥、宪叔等的深情记忆,“回味心绪”中对师友亲朋的温暖怀想等。这里仅举两组文章为例。一组是《2013年的第一场雪》《2014年的一次感动》。这组文章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当时工作任务的繁重,勤恳的敬业精神、活泼的灵感思绪和深藏于内心的情商与感恩。他长年从事辛苦又清苦的公文撰写工作,守振写散文增添了工作文稿的文采和可读性,写工作文稿增加了散文的思想深度和视野宽度,两美相兼而益彰,也算是他的有益探索和独到体味吧。
另一组是守振的读书心得,尤以细读三卷本《平凡的世界》的三篇文章为代表:《读书改变处境》《书中自有颜如玉》《留有遗憾的结局》。路遥先生巨著《平凡的世界》具有超时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坛常青树,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平凡的世界中挖掘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赋予了平凡人生以不平凡的意义,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让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失败面前不气馁,黑暗时刻不绝望,脚下有路,肩上有风,眼中有光,心里有爱。守振能静心细读这部巨著,写下这组体会细致真切、文字简洁畅达的文章,一定是与孙少平、孙少安们产生了共情,“于我心有戚戚焉”,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时代的印记,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在《大河报》工作期间,守振常在报纸副刊“茶坊”栏目发表文章。我们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同事好奇问我们是啥关系。我当时并不认识他,问的人多了,随口答道:“本家兄弟!”后来我们一见如故,果然成了相谈甚欢的好兄弟。我们一起参加会议时,座签经常按姓氏笔画摆在一起,多了不少神聊的机会。
守振与冯杰、蔡云川都出生于厨乡长垣,并称长垣“散文三棵树”。我知道冯杰是文坛奇才,大唐“郑虔三绝诗书画”,今日冯杰是也。守振曾为冯杰的文人画展写过妙文。守振喜书法,于隶楷浸淫日久,功夫尤深,曾被书坛大家周公俊杰称许。《芦花飞绪》附有多幅冯杰的精美文人画和守振的书法精品,与文章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可称文书画三绝,为读者提供了文书画的完美盛宴。
(作者系人文学者,曾任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