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从2025年第一季度内需市场看,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与宏观经济同频共振,延续了持续回升向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夯实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根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0%,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反映了有效投资和潜在投资需求增长动能足、潜力大。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国际经贸斗争外部冲击的影响下,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需要立足于国内需求,在扩大消费需求和提高有效投资的动态平衡中高效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带来的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充分备足预案,扎实推进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有机统一。
促消费与提振预期相结合 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从支出法核算构成看,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贡献分别为51.7%、8.7%、39.5%,分别拉动GDP增长2.79、0.47和2.13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最终消费支出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经贸斗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我们在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依托立足于国内消费需求,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不断提高最终消费支出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使消费基础进一步增厚、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消费预期进一步改善,最终使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一方面,从经济学原理可知,随着收入不断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趋于降低。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收入差异仍然较大,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很高,因此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能够带动社会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3元,同比名义增长6.2%,实际增长6.5%,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均高于城镇居民,农村和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越快,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越多;另一方面,随着消费提档升级,消费结构变化中蕴含消费品类琳琅满目、消费场景日益增多、服务消费成为主流等趋势,使得边际消费倾向也会随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一季度,虽然商品零售和餐饮等传统消费增长较慢,但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8%、25.4%。在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9%、21.7%、19.3%、18.1%,上述趋势反映了中国居民消费已整体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消费。
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成效显现,升级消费预期逐步改善。升级消费主要体现为随着经济结构演进和人民收入提高而带来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和房地产需求不断提高。一季度,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11.2%,从趋势上看仍处于高位。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新建商品房销售额虽然还处于下降通道,但降幅已收窄,说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7%,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我国城镇化仍有较大空间,城镇化从规模扩张进入品质提高阶段。特别是很多大中城市核心城区老旧商品房存量大,很多已不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和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房地产市场仍有巨大潜力。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消费稳中有进。服务消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消费支出结构中交通通信、教育医疗、文旅交通等大类内容,另一方面也指消费结构升级中产品物理价值下降而衍生服务消费价值不断提高的客观事实。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681元,累计同比增长5.3%,而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支出分别累计同比增长9.6%、10.4%和13.9%,高于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等传统消费增速,服务消费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稳不仅意味着趋势稳,还意味着预期稳,进则反映了服务消费欲望强、消费者愿意为服务支付更高的溢价。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把“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作为提振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将服务消费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相契合、开发丰富消费场景相融合、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结合,使得服务消费量增质优。
扩投资和增效益相结合 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培育
扩大内需不仅要释放消费需求,更要与投资相结合,使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培育。投资和消费的双向奔赴、互为因果,一方面使得在满足潜在消费需求过程中投资合理性得到充分体现,有效投资不断增多,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效投资所积累的资本形成恰恰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潜在消费需求不断培育,消费升级过程递进展开。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领域投资,不断提高传统行业规模经济、延展范围经济,打开传统消费价值创造新空间。一季度,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1%,都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时,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上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传统行业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以“智改数转”为主攻方向,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领域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产品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重构传统产业运行的核心密码,加速新产品研发迭代,加快增值服务推广应用,既破解了传统产业链条冗长、响应迟缓的痛点,更催生出增值服务等新业态,传统产业链韧性显著增强,“老树发新芽”释放更大投资和消费潜力。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断加快,新产品和服务价值迭代和升维带来新的增值空间,创造新消费蓝海市场。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4.4%、30.3%、28.5%、26.1%,都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季度,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反映了新兴行业产品供需两旺。新兴产业带来的新消费具有价值高、增长潜力大等特征,一方面,除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使用价值外,新兴产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的个性化、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使得价值增值维度从单一的产品或服务拓展为多维的服务方案,进一步拓展了价值增值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产业与消费升维将产业链和消费链中主要网络节点互通互联,充分发挥1+1>2的增值效应,以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成本降低、以多元化带来的销售收入上升,从供需两侧创造新消费蓝海市场。
我国还积极推动更多从0到1的原始性、颠覆性创新,前瞻发现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充分利用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的场景优势,实现更多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应用、更多未来产业布局规模化。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不仅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更是不断壮大市场、丰富应用场景,推动更多标志性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的关键举措,为更多未来产业规模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更多未来新消费推广奠定基础。近年来,围绕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能源、未来健康等领域投资持续加大,逐步构建“技术创新—场景验证—标准制定”的孵化培育体系,加快更多未来产业布局商业化、规模化,不断打开未来消费增长新空间。
打通消费与投资触点 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打通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触点,是激活内需潜力、培育新增长动能的重要依托。要多维度协同发力,通过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激活收入增长函数,同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激活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密码。只有从“人”的角度挖掘潜力和从“物”的角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才能打通消费和投资循环的触点,不仅创造收入和激发消费,更能创造就业和培育新产业,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收入适配性,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廉价剩余劳动力优势,仅仅利用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未来,工业化时期长期形成的资本占优分配格局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劳动占优分配格局,逐步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收入适配性。然而从现实看,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劳动力收入差距较大背后反映了人力资本差距,导致人力资本高地出现东部发达地区而人力资本洼地出现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使广大中西部地区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面临动力不足、潜力不足的困境。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大省和经济大省,河南省迈向经济强省的关键就是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不断提高劳动力收入,加快从劳动力输出大省向优质劳动力输入大省转变,一方面推动从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集聚产业转向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集聚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供给端从低端走向高端;另一方面也以大消费、大交通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枢纽建设,更好集聚各类要素和优化配置资源。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有效投资和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在国外文献研究中具有较大差异,人力资本只有平台结合才能转化为智力资本,换言之,合理的平台是人力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前提。因此,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发展好才能为劳动力提供好的平台和实现价值的基础,同时劳动力发展好也是企业发展好的根本体现,人力资本与市场主体发展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河南省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全省已形成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多个千亿级产业链,产业结构向“新”向“绿”向“智”转型为促进有效投资和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奠定基础、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提供便利。要以形成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为目标,建立一流的营商环境,建立允许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平台和宽松、柔性的文化氛围,为创造价值的新想法、新思路提供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将河南打造为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投资沃土、劳动力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宜居之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