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妞/制图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张军停
为守护农村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部署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开展集中整治、严惩重处违法行为,着力净化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近年来,随着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但与此同时,部分不法商家也盯上了这片广阔的消费市场,致使一些假冒伪劣食品频频现身农村市场。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偏远农村和山区,这种情况比较突出,让农村消费者防不胜防。
小卖部里藏“玄机”
5月9日,焦作一农村小学门口的小卖部内,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廉价的小零食。小卖部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小零食大多五毛钱一包,由于价格低廉、味道“很足”,颇受学生青睐。
记者注意到,这些辣条、面筋、薯片之类的小零食大多包装粗糙,部分油炸食品的颜色异常,而且这些产品大多来自一些不知名的小厂家、小作坊。
在新乡一农村超市,记者看到两种简易透明塑料包装的锅巴,包装上仅贴有价签,再无其他产品信息。记者在这家超市购买了一瓶瓶装水,生产日期显示已经过期两个多月。
而在开封一处农村超市的门口,堆放了一排礼盒装的饮料、小食品,仔细辨认发现很多包装涉嫌“碰瓷”一些知名品牌。例如,一款名为“六个纯核桃”的饮品礼盒,外包装与正品高度相似,普通消费者恐难辨真假。
在豫东一家偏远乡村的小超市,商家出售的某知名品牌的牛奶饮品要比正常售价便宜一半。问及其中“玄机”,店主坦言:“生产日期越近越贵,临期和刚过期的便宜。”这种临期和稍微过期的食品,在当地也颇为畅销,“一天能卖十几箱”。
采访中,有农村超市的经营者透露,经过监管部门多次整顿,现在农村规模较大的超市、商店等销售网点出现假冒伪劣食品的概率很低,假冒伪劣食品出现在人员流动较大的乡镇医院、车站、学校附近小商店的概率较高,还有一些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乡村,也给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该经营者告诉记者,这些食品大多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货。由于产品成本低廉,这类食品给商家留足了利润空间,一些商贩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会偷偷销售。这些食品包装上的厂家信息形同虚设,“你可能一辈子也打不通厂家电话”。
屡禁不止为哪般
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一直是假冒伪劣食品出没的高发区域。在河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会首席法律专家陈亚芸看来,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横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她认为,农村地区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执法难度大。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村镇分散,食品销售网点多而杂,一些小商店、小卖部等经营不规范,进货渠道杂乱,监管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此外,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普通农村消费者的辨别能力较弱,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误导。陈亚芸通过调研发现,现在农村的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老人及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知识信息获取上相对滞后,更容易受到低价诱惑而购买劣质食品。
“与城市消费者相比,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较弱。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农村消费者即使知道购买到了假冒伪劣食品,也往往选择放弃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不良商家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陈亚芸说。
部分农村超市经营者坦言,正规产品的利润都是透明的,“相对薄一点”, 而一些“山寨食品”的售价仅为正品的三分之一,由于利润是销售正品的2至3倍,高额回报驱使商家铤而走险。
构建长效治理体系
解决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多发的问题,仅靠短期的整治行动显然是不够的。要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需构建“监管+行业自律+信息化”相结合的长效治理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陈亚芸表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对“三无”产品及有害产品生产销售企业重拳出击。对于群众反映的售假问题,要建立健全维权通道,加大打击售假的力度,完善售假的事后惩罚机制,提高售假者的违法成本。
陈亚芸说,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机制,不定期到各地农村市场进行巡查,要顺藤摸瓜,查找源头,斩断“山寨食品”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对“山寨食品”进行围追堵截。各部门间应加强联合执法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严格监控市场各个环节,使假冒伪劣违法行为无处隐藏。
采访中,有基层乡镇相关工作人员建议,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也要在数字化、信息化治理上发力。他认为,要在农村消费市场建立经销企业信用档案,构建信用监督和失信警戒机制,让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化为自觉意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工作。
该工作人员同时提出,在打击和取缔农村无照经营食品的同时,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向群众披露涉及食品安全的不良信息和资料,切实做到打防并举,疏堵结合,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无容身之地。
有农村超市经营者也表示,农村消费市场经营主体要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倡导食品生产商、销售商加强行业自律精神,建立行业自查机制,共同维护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