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艺术的戏剧性反讽

《河南日报》 (2025年06月18日 第 12 版)

  □张伟元

  当一幅幅“限量版画”在拍卖中流转时,不少艺术品交易者默契地扮演着“皇帝新衣”的围观者——直到被全网关注的耿老太,用一场“版画”闹剧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那位在直播间把印刷品当原创版画叫卖的九旬老人,或许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早地参透了艺术市场的黑色幽默。当用激光印刷机批量复制的“限量签名版画”能拍出6位数的高价时,当拍卖行将印刷复制品包装成艺术衍生品时,艺术品交易行业或许早已成就了一番“行为艺术”。

  视频中耿老太的神态如此真诚、如此坦荡,反倒让那些“艺术操盘手”精心编织的谎言显得格外讽刺。当网友讨论耿老太分不清版画与印刷品时,却鲜有人质问,那些堂而皇之挂起来的“大师限量版画”与批发的装饰画在技术上究竟差了多少?

  印刷品与版画的“皇帝新衣”

  “限量签名版画”的商业神话早已成为艺术市场的标准模板——用高精度扫描仪复制原作,完成几百份“限量”喷绘,最后由创作者签上名,转眼间,流水线工业品披上了“收藏级版画”的贵族外衣。

  这种偷换概念的商业魔术,建立在公众对版画创作的普遍不了解上。真正的版画家需要亲手雕刻木版、手工套印……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艺术。而市面流通的所谓签名版画,大多数实为艺术微喷,其艺术价值的含量有多高呢?

  当艺评人阿敏的短视频突然刷屏,明眼人早已嗅到不同寻常的气息。那条看似批判耿老太的视频,精准打击着行业乱象。“当印刷机冒充版画机”“当签名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杖”等金句,明显出自深谙版画创作的专业人士。

  从抖音打假视频广泛传播,到各大美院教授集体下场科普版画,版画界打出的这套组合拳精准得不像偶然。一位版画工作室的主理人说:“我们联名举报某个打着‘版画’名义卖印刷品的人三年无果,但耿老太的事件三天就让全网热议版画。”

  为版画艺术正名

  当耿老太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时,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网友自发对比耿老太印刷品与某知名艺术家的限量版画,印刷厂工人曝光大师合作内幕,最后连拍卖行都紧急下架争议拍品……

  由此看来,这场版画事件的效果,远超其他形式的科普。就像网友“版画小学生”的评论:“感谢耿奶奶,以前我以为版画就是印得慢一点的印刷品,现在才知道是艺术家在拿命创作。”

  当大众开始用这场版画事件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戏谑标尺,那些曾被顶礼膜拜的商业神话显得不堪一击。而事件基本尘埃落定之时,真正的赢家悄然浮出水面。

  云南绝版木刻艺术家李季的作品拍出7年里的最高价,青年版画家联展参观人数创历史纪录,连冷门的铜版画工作坊都出现了报名排队的场面……更重要的是,大众普遍认为应将数码印刷品剔除出版画范畴。

  这场由闹剧引发的行业地震,最终为版画界集体正名。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所说:“耿老太无意间完成了我们20年没做到的事——让公众明白版画不是印刷的亲戚,而是雕刻的子孙。”

  由资本操纵的艺术交易市场被市井老太一针戳破,或许这正是中国艺术市场价值回归的契机。当行业组织对版画定义暧昧不清时,当鉴定标准让位于商业利益时,当学术在资本面前集体失语时,耿老太式的闹剧便成为必然。

  历史往往充满辩证的幽默。正是这个老太太,意外触发了艺术市场最需要的价值重建和价值回归。在机械复制时代,当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与印刷装饰画共享看似相同的生产工艺时,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必然面临解构与重构。

  不过,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技术演进,而在于话语体系的失序。版画家群体借这场版画事件重新夺回版画定义权,本质上是对艺术本真性的捍卫。

  这场闹剧最终给予行业的启示或许在于,如果“皇帝新衣”需要靠一位九旬老人来揭穿,那么我们的艺术生态是否具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和自洁力?而希望也正在此,在全民围观耿老太时,中国艺术市场也是时候真正推动行业自律了。

  如果有一天从未来回望当下,我们或许会承认,在2025年的夏天,一位老太太卖“版画”的事情阴差阳错地成了为中国版画艺术正名的“导火索”。

  (作者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美育 12一场艺术的戏剧性反讽 2025-06-18 2 2025年06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