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诗学开新篇

——“中原新诗百年研讨会”综述
《河南日报》 (2025年06月25日 第 13 版)

  □刘康昱

  6月21日,中原新诗百年研讨会在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中原新诗百年——传承、传播、创新与展望”为主题,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当代》杂志社、河南日报社主办,河南省诗歌学会、河南省文学院协办,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承办,旨在系统梳理新诗在中原地区的创作脉络与辉煌成就,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新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用新诗语言解码中原文化基因,讲述华夏文明的根脉故事。

  搭建平台赓续中原诗脉

  中原新诗,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中原大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50余位知名诗人、学者、评论家齐聚开封,共同探索中原新诗在传承、传播、创新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

  《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在致辞中高度评价河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其深厚的诗歌传统。他指出,河南贡献了十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并在唐宋时期孕育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新诗发展百年以来,河南涌现了大量诗人与诗社,但尚未对这段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总结河南新诗百年的成就,探讨其在伟大传统下的创新与贡献,并希望会议成果能广泛传播,留下宝贵资料。

  河南日报社和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有关负责人在致辞中介绍,河南日报社坚守“以文化人、以文兴豫”担当,依托覆盖超3亿受众的全媒体矩阵,深耕文化沃土,打造书香报业“1+N”品牌。报社连续3年深度参与当代文学活动并屡创传播佳绩,近期更通过“书籍漂流计划”推广中原诗人经典。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作为全国唯一党媒创办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考研录取率在全国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正朝着“科技底色、传媒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迈进。学校高度重视诗歌文化传承,建有中国新诗版本馆、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诗歌活动,营造浓郁诗韵育人生态。报社和学校将持续赋能诗歌传承创新,与社会各界共绘中原诗学新篇。

  多维视角解构中原诗学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嘉宾围绕“诗歌传播效果分析”“百年中原诗歌的历史贡献”“新时代新诗传承与创新路径”等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为中原新诗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思考和学术支撑。

  ——传播效果与历史脉络研究

  诗人、诗歌评论家杨志学在《诗歌传播效果分析》中提出诗歌传播效果的五个递进层面:感知、态度、情感、体味、行为,区分了预期与非预期、人为与自然效果,阐述了检验效果的关键关系。杨志学强调,诗歌传播效果复杂多样,需多角度综合考察,其最终价值常需时间检验。

  学者、诗歌评论家张桃洲系统梳理了中原诗歌百年的发展脉络。他指出,近一百年来,中原诗脉延续不断,涌现了徐玉诺、于赓虞、苏金伞、白桦、耿占春、罗羽、森子、田雪封、王东东等数代优秀诗人。并归纳中原诗歌三大特性:“中原性”体现文化积淀,“时代性”强调与历史现实的互动,“创新性”展现在形式与艺术探索上的突围。他呼吁诗歌研究者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加强研究的系统化,以此深化中原诗歌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

  学者、诗歌评论家李海英以“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概括中原新诗的诗学坚守,指出其深植教育、文化传播与社会现实土壤,关注现实题材,在不同时期探索多元方向。改革开放后,中原新诗持续拓展现代议题,面对媒介变革不断捕捉新的机遇。

  ——诗人个案与流派发掘

  诗人、诗歌评论家汪剑钊聚焦于赓虞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指出其因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艺术风格被文学史忽视。他认为,于赓虞诗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融合文言与现代汉语,形成独特语感;其二,散文诗成就突出,比如作品《孤灵》就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其三,提出重要诗论,主张强调诗歌独立的艺术价值。

  诗人李成解读苏金伞诗歌,苏金伞七十年创作生涯紧扣时代脉搏,从《春荒》揭露苦难到《三黑和土地》描绘新生,以真诚质朴的笔触呈现农民境遇,奠定了“中原大地代言人”的地位。

  诗人史大观挖掘徐玉诺的价值,作为新诗奠基人之一,其《将来之花园》影响鲁迅《野草》的创作,但长期被主流文学史忽视,他秉持“信、爱、和、平”理念,是亟待被重新发掘的重要作家。

  ——当代实践与理论建构

  诗人、诗歌评论家单占生提出中原诗歌的关键词,认为其地域性特征较弱,但在语言形式建设和现代性探索上贡献重大,徐玉诺、于赓虞、苏金伞推动了新诗形式创新,他呼吁重新审视其历史地位。

  诗人张鲜明以河南省诗歌学会实践为例,探讨诗歌大众化路径,通过举办黄河诗会、基层采风、朗诵会等活动,推动诗人贴近生活,构建诗人与大众的文化共同体。

  诗人刘静沙强调理论对诗歌的推动作用,以“三个崛起”为例,呼吁构建人才、机构、平台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壮大评论队伍,支持“诗评媒”等平台发展。

  ——文化根脉与现代重构

  诗人张茹分析中原诗歌的文明根脉,承载多元文化交融、“中”的和谐理念等,当代重构需挖掘传统精髓,拓宽现实书写领域,借助新媒体传播,理性应对AI技术。

  学者刘蕙心解读痖弦诗歌中的故乡记忆,其荞麦田、红玉米等意象承载个人乡愁与集体记忆,通过戏剧性表达与苦难美学,叩问存在,兼具地域特质与普遍意义。

  学者赵晓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词用韵,发现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韵文用韵与语音发展史吻合,为文献辨伪和方言研究提供参考。

  聚焦三大议题深度碰撞

  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嘉宾围绕三大议题分组深入研讨,聚焦学术前沿,碰撞思想火花,为中原诗歌发展建言献策。

  ——历史传承与批评研究

  诗人高金光提出诗人、时间等11个研究中原新诗维度;霍俊明、杨志学建议新诗版本馆分时段分区藏书、安置学者藏书并引入专业指导;诗人王东岳强调中原新诗与大地的关联及语言本体论意义;学者苗霞梳理百年诗学脉络,剖析徐玉诺、苏金伞、马新朝的创作特色。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副校长刘哲表示学校将重视并持续推进版本馆建设。

  ——新时代语境下的创作探索

  诗人李义洲指出地域性是文化基因,应结合文本梳理新诗史;赵晓庆提出通过韵文考察语音演变及文献真伪;学者张延文强调“河南诗歌二十家”研究的紧迫性,建议借助AI技术更新方法;学者张悦建议用新媒体挖掘诗歌故事,通过短视频等增强传播。与会者还就AI参与诗歌创作的伦理、版权及情感表达局限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AI技术,守好自主创作本心,为诗歌繁荣注入新活力。

  ——诗歌与中原文化的互动

  与会者探讨河南从诗歌大省迈向强省的路径:融入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汉语写作,借翻译促进交流;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平衡个人化与传统写作;以项目化推进研究,申报“中原新诗百年”研究课题,加强官方传播平台建设;发掘新人,举办高水平活动拓宽视野。

  开启学术研究崭新篇章

  研讨会闭幕式上,刘哲宣布成立“中原新诗百年”学术著作编纂委员会,启动史料汇编与理论建构。闭幕式上还举行了特约研究员聘任仪式,聘任霍俊明、张桃洲等专家学者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诗歌评论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耿占春在闭幕中指出,研讨会梳理了中原新诗百年历程,展现其与民族命运的共振,编纂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原新诗研究迈入新阶段,期待推动新诗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未来。

  此次研讨会通过多维度的思想碰撞,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原新诗百年的历史脉络与艺术成就,更在传播创新、理论建构、文化互动等方面形成共识,为中原诗歌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开启了体系化研究的新篇章。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中原风 13中原诗学开新篇 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