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统筹物理空间焕新与发展空间拓展

《河南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第 14 版)

  □孙凌宇

  在城镇化进程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关键阶段,实施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重庆持续发力打造更加宜居、更有活力、更高品质的城市空间,顺利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城市,“重庆市探索微更新一体化运营方式推进老旧街区改造”等22项经验做法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清单向全国推广,多项实践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路径。

  以不断完善的推进体系为城市更新筑基

  重庆坚持规划先行,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了市、区、片区、项目四个层级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完善了相应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制定了《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结合中心城区的城市布局,形成“点—线—面”的更新空间结构,评估识别老旧小区、老旧商业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4类共328处需要重点更新的区域,整合划定了134个更新片区,分类别推进功能性更新、保障性更新和保护性更新。在规划管理中,刚性约束之外,鼓励创新完善更新片区的城市功能,强化公共设施的配套,规范市场准入的协同机制,形成有趣活泼有重庆味道的生动场景。

  不断完善工作体系。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城市更新提升领导小组,有的放矢制定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针对性成立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等N个专项工作专班,逐步推动城市更新工作走向深入。运用告知承诺许可、办理规划意见等多种形式提高审批管理的效率,推动项目实施。组织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深入社区开展专业服务,建立“党建引领、群众点单、专业把关、共同实施”的城市更新全过程参与机制,让“改什么”由群众说了算,让“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出台《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编制全国首部城市更新技术导则两个技术文件,制定土地供应、用地转型、零星用地整合、产权转移及登记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城市更新政策和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持续发布重庆市城市更新资源信息平台,促成合作城市更新项目100余个,助力社会企业争取中长期低息贷款,打通社会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最后一公里”。

  构建“量化闭环”评价体系。每年开展联合督查、专项督查,将城市更新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实施城市更新市级激励和绩效评价,下达激励补助资金2.5亿元,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以越发精准的更新标的为城市更新铸魂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空间资本化资产化的过程,既需要对低效空间进行功能重置,还要将废弃空间转化为新的消费场景及新的业态载体。重庆围绕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标志性成果,聚焦并发力五类更新,在全面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施基础设施更新,让出行更畅通。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城市品质提升的支撑。重庆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中心城区“5横6纵1环3联络”的快速路网结构基本形成。更新改造燃气、排水、供水等管网4500公里,同步推进地下管线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有效消除住房安全、管网老化、燃气泄漏等风险隐患,让居住环境安全放心。

  实施老旧小区更新,让居住更舒心。重庆在改造中更多采用微改造方式,保留城市街巷肌理,突出地方特色。中心城区大部分老房子、老树木、老巷子,在改造中充分运用了“西迁”“援建”“复兴”等建筑元素,增设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社区医院等现代化功能设施,让居民享受现代化服务的同时保留社区独有的烟火气。

  实施美好社区更新,让生活更便捷。发布《重庆市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导则》等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城市更新通过对低效设施改扩建、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方式,逐步完善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生活圈服务要素的配置,提升闲置空间的使用率和社区生活的品质,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公共空间更新,让环境更优美。统筹小区、街区、厂区一体更新,实施15个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通过资源片区统筹、项目连片打造、资金打捆使用,实现“家门口的风景”与“家门口的增收”有机结合。将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修缮与现代商业植入有机结合,培育新消费、新业态、新动能。改造推出一批具有沉浸感、互动性、差异化的文化创意空间、夜间光影秀等新场所新业态,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文旅爆款产品。

  实施设施设备更新,让城市更安全。注重城市“面子”“里子”双提升,建成综合管廊324.5公里,投入运营160.3公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40%,新改建城镇排水管网超1万公里,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6公里/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

  以务实高效的创新举措为城市更新赋能

  重庆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以务实高效的举措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实现经济发展活力迸发,又实现社会福祉提升。

  坚持体检先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实施路径。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体检全域覆盖,累计发动25万人次参与,聚焦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短板弱项,聚焦房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的问题,编制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精准实施更新。以中心城区为重点,搭建了覆盖125个街道、1030个社区、18.1万栋建筑的基础数据库,形成了包括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商业商务区等7类资源的存量资源库,编制了“建成空间全覆盖、更新要素全囊括”的资源“一本账”、片区“一张表”和项目“一张图”,确保城市更新项目和人民群众需要精准衔接。重庆市中心城区已连续5年开展城市体检,探索的“建机制、强保障、筑体系、扩影响、查病灶、抓应用”六步体检法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广。

  坚持试点引领,发挥以项目为支撑的示范效应。大力推进城市片区更新攻坚行动,实施“民生、发展、安全”三类项目,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累计启动实施城市更新示范项目295个,更新改造面积达1亿平方米。推进巴渝古建筑、革命旧址、抗战遗址等保护修缮,系统性保存历史文化街区格局、肌理和风貌,高品质打造红岩文化公园、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等。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提升示范项目,积极探索“从小区到社区到街区连点成片,一体设计、一体实施、一次成型”的项目成片推进模式,通过“点上点靓、线上贯通”的方式,联动轨道站点提升、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街区提升等工作,一体推进完整社区、现代社区建设,不断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

  坚持多方筹资,加快城市更新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统筹中央及市级财政资金使用,积极争取各类中央财政资金。发挥政府资金杠杆化作用,发行专项债撬动社会资本,如渝中区三年发行13个城市更新专项债券,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管网更新等项目。逐步推广经营性收益反哺机制,如采用TOD、EOD等模式实现跨项目平衡,如下浩里老街改造,政府通过招投标引入专业公司,对70栋老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出租率达90%,商业租金收益覆盖更新成本。突破传统城市更新路径,以非标商业场景带动自主更新,打造筷子街、罗汉寺妙街等一批非标商业街区,引导市场主理人自发出资实施载体更新、场景焕新,推进空间迭代更新、商业内容植入和文化保护挖掘的有机融合。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专家、教授)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智库 14重庆:统筹物理空间焕新与发展空间拓展 2025-06-27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