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玉
“城市更新”在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2021年3月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自城市更新实施以来,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引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准确把握城市更新的内涵与原则
城市如同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更新的本质就是通过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同调整,使其在不同时代始终保持活力。这一过程不是割裂历史的重建,而是基于既有基础的“新陈代谢”,既解决当下拥堵、污染等城市病,又为未来发展预留弹性空间,最终实现“人、城、产”的和谐共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历史性变革,代表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适应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的新阶段,城市建设也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
城市更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施需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则,以确保更新活动科学、有序、可持续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首要原则,必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优先解决住房安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等民生问题,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成果惠及全体居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求城市更新需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避免“一刀切”。保护优先、传承创新强调在城市更新中,要将历史文化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创新设计与功能植入,赋予历史空间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统筹规划、系统推进要求城市更新需加强顶层设计,从城市整体功能优化出发,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交通组织、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衔接。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旨在倡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更新。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城市更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河南城市更新的成效与目标
近年来,河南省在城市更新领域持续发力,成果斐然。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181万户,累计惠及民众500多万人。这些改造项目整治了小区及周边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在老厂房、老街区的改造方面也成绩斐然,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依托原郑州油脂化学厂苏式建筑群,秉持“修旧如旧,新必新潮”理念,保留3万平方米工业遗存,引入130多家文创、餐饮、手作店铺,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2025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的标杆案例。开封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提升项目修复明清风格古建筑2.3万平方米,还原7条传统街巷肌理,打造非遗体验、特色民宿等文旅业态,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活力。从老旧小区到工业遗址,从历史街区到新型社区,更新让城市变得既有烟火味人情味文化味,更具生命力和科技感。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了《河南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思维,以“一主两副”城市(郑州、洛阳、南阳市)和郑州都市圈为重点,以完整社区建设为牵引,在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城市精细化治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程细化实施,以历史耐心、绣花功夫有序推进。此外,2025年郑州市入围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行动名单,这无疑为全省城市更新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充分发挥城市更新的效力
注重发挥城市更新的发展效力。城市更新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系统性空间优化与功能重塑,激活城市发展潜能,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更新打破传统“摊大饼”式扩张模式,转向存量空间的精细化利用。通过对老旧工业区、城中村等低效用地的改造,重新规划土地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人口、产业与资源的合理布局,实现城乡融合与区域均衡发展。从城市发展层面看,城市更新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城市更新注重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集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活跃经济方面,城市更新催生多元经济形态。一方面,通过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文化创意园区等,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文旅、商业、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带动投资增长,形成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设计服务等全产业链经济效应。此外,城市更新推动城市资产增值,提升土地与物业价值,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注重发挥城市更新的治理效力。城市更新进程中一体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既是破解空间资源约束、重塑社会关系网络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命题。一方面,通过“党建联席会”“网格化治理”等机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破解了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治理困局;另一方面,以“社区微更新”“时间银行”等创新模式重塑公共空间与社会关系,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同时激活居民共同体意识,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了“人民城市”的中国方案。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正是通过空间生产与价值共创,将“陌邻”转化为“睦邻”,让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既保有历史温度,又焕发治理活力。这一探索不仅关乎基层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基层治理领域的生动注脚,为人类城市文明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
注重发挥城市更新的文化效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突出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延续城市文脉和街巷肌理,在传承和活化中续写历史文脉与社区记忆,可以使居民在更新中延续情感认同,提升幸福指数。居民的情感认同不仅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构建新型社区关系的情感纽带。许多老旧小区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在改造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实物化展示历史遗存的老物件,并因地制宜地在改造小区设立展览馆,对于活化小区历史记忆,提升居民自豪感、认同感有积极作用。这种文化空间的营造,让更新后的社区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载体。当居民的文化主体性被激活,他们会主动参与社区环境维护、文化活动策划,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将展现更新后的社区、街区风貌与发展文旅文创有机结合起来,起到繁荣经济、丰富文化的聚合效应。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