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推动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河南日报》 (2025年06月27日 第 14 版)

  □倪凯旋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目前正面临着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乏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凸显。郑州市自2022年以来以城市更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将城市更新纳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从规划政策、产业导向、人文特色、社区民生等多方面做出系统性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实现郑州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的转变。归纳郑州城市更新经验可概括为16个字:规划引领,政策筑基,产业为本,有机联动。

  规划引领:长期规划与近期行动相结合

  郑州市通过编制《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和《郑州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设定未来工作清晰的阶段性目标,长期规划与近期行动结合,确保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实施统筹和协同治理作用,明确城市更新总体目标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创智活力之都,提升城市竞争力、活力和魅力,营造高品质中原幸福宜居家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出“强动力、惠民生、抓两端”的城市更新战略主线。强动力、抓亮点,提升城市核心战略动能,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惠民生、抓痛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家园生活需要。

  规划划定“三区十片、两轴多带”为城市更新重点区域,提出“六大更新策略”。一是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保障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创新高地、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等战略性与支撑性的实体产业空间需求。二是重塑中原商都魅力,打造国际消费城市。三是营造历史文化魅力空间,再展千年商城风采。打造可感知、能体验、有温度的文化空间,激发老城复兴新活力。四是构建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智慧韧性城市。五是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打造美好宜居家园。六是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丰富场景体验。

  规划制定“分区导则+分类施策”的更新空间指引,建立“重点区域—更新单元—更新项目”的空间体系。空间布局策略上,采取“重点突破、带状发展、片区联动”的更新路径。一方面,以二七商圈、商代王城遗址、郑州东站东广场等标志性项目为引领,打造城市更新标杆;另一方面,沿华山路、京广铁路等轴线推进工业遗存密集区的整体活化,形成产业文化带。立足分类施策,针对老旧厂区、街区、市场、小区以及城中村等不同更新资源,梳理不同现状问题,分类提出差异化更新指引。

  郑州城市更新战略框架突出产业为要,体现了系统性思维与地方特色的结合。在借鉴先进城市做法的同时,充分研究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特有属性,探索出传统与现代交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更新路径,为郑州的城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实例。

  政策筑基:注重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

  政策筑基方面,郑州市构建“1+2+N”三级政策保障体系。以《郑州市城市更新条例》为1个统领,明确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和各方权责;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为2个核心政策,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两个维度提供指导;配套N个专项政策包,涵盖土地、财政、审批、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政策工具箱。独具特色的三级政策保障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撑和操作指引。

  土地政策创新方面,一方面,优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特别是“工改工”类更新项目;另一方面,创新土地复合利用方式,允许新型产业用地(M0)兼容一定比例的配套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通过容积率奖励、年限延长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自主更新。

  资金保障政策方面,郑州构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引导金融机构提前参与项目前期策划,为后续融资打好基础。全周期的金融参与模式,改变了传统“先立项后找钱”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资金与项目的无缝对接。更为重要的是,郑州探索建立了“肥瘦搭配”的项目打包机制,将盈利性项目与非盈利性项目捆绑实施,平衡整体收益。

  郑州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的构建经验表明,有效的更新治理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需要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相协调。这一经验对同类城市如何通过政策创新破解土地、资金、审批等关键瓶颈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产业为本:加强产业互动与协作

  产业为本的更新战略与模式是郑州城市更新的制胜法宝。更新不拘泥于单个项目,而是从城市产业激活和更大尺度找寻空间与功能的联系,弥补城市应有的功能属性与产业短板,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强调产业的互动与协作,激发城市产业活力。根据不同区域与需求,探索以支撑片区发展为核心的产业化更新战略。以空间为切入点,以产业为主轴线,从工业遗存活化到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从商圈升级到完整社区建设,郑州形成了一套“更新工具箱”,为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解决提供差异化的产业引导实施方案。同时,郑州市通过建立长期产业培育和运营机制,强化产业更新的可持续性,确保更新后的空间能够持续产生经济价值。

  针对郑州传统商圈的设施老化、业态同质、吸引力下降等问题,郑州市将商圈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采取“旗舰项目+业态场景”的双轮驱动策略。如郑州最核心的商业区二七商圈更新联手商代王城遗址片区更新,依托商都历史文化区3平方公里核心区,以德化街改造提升工程为纽带,打造一流消费体验文化目的地。这种片区联动化更新打通了古今商都的产业联系,实现商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既有商业气息,更具文化气和烟火味。

  以产业策划和运营前置为导向,郑州历史文化街区与工业遗产更新已从单纯的城市空间改造,升级为城市文化认同构建和人才吸引力提升的战略工程。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方面,郑州探索出了“留改拆”并举的新路径——“留”住历史肌理和风貌特色,“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拆”除严重影响整体风貌的违章建筑。管城区阜民里历史文化街区是百年历史的危房集中小巷,更新中保留了近1/5的老民居,通过加固更新、特色建筑材料装饰和产业导入,既恢复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需求,将这一大型连片棚户区更新改造为叙事性文化场景体验街区。另外,针对大量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工业厂房和仓库等工业遗存,郑州市突出整体思维,通过片区产业定位研究、功能植入、空间改造和文化挖掘,更强调工业遗存密集区的协同更新,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以华山路沿线为例,规划“一路四街”更新带,串联芝麻街1958双创园、磨街文创园、二砂文创园等多个工业遗存更新项目,使工业遗产成为区域复兴的触媒和产业活力焕发的热源。

  有机联动:健全分工明确责任体系

  在工作机制与实施机制创新方面,郑州市强调上下联动,建立健全“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分工明确的各级责任体系,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的专职城市更新机构体系。分层治理既保证更新的整体协调性,又激发基层创新的活力。在项目管理方面坚持系统化思维,建立种子库、储备库、项目库、推进任务清单的“三库一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机制,从资源挖掘、策划包装、评审入库、落地实施等各环节提供全方位保障。

  郑州将城市体检作为更新前置条件,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的科学决策机制,全面排查城市短板弱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形成“一图三库”成果体系指导服务城市更新工作。尤其对入库更新项目进行项目体检,从区位、定位、短板问题、产业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另外,“完整社区建设”结合社区体检,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打造智慧住区、智慧物业等应用场景,形成“硬件+软件”的综合更新模式,切实提升居民获得感,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物质空间与社会关系的同步更新。

  (作者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兼河南分院院长)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智库 14郑州:推动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 2025-06-27 2 2025年06月27日 星期五